📃
Philosophy - Asking questions seeking answers
  • 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来历(前言的一部分)
  •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 第二章 什么是论证?我们如何评价一个论证?
  • 第三章 上帝存在吗?
  • 第四章 上帝为何任我们受苦?
  • 第五章 我们真能完全确定什么吗?
  • 第六章 我们能信任感官吗?
  • 第七章 太阳明天会升起吗?
  • 第八章 什么是知识?
  • 第九章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 第十章 你的心灵与身体有何关系?
  • 第十一章 你在十年后还是同一个人吗?你能在死后依旧留存吗?
  • 第十二章 有关于对错的客观真理吗?
  • 第十三章 什么东西真的重要呢?
  • 第十四章 我们应该做什么?(上)
  • 第十五章 我们应该做什么?(下)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来历(前言的一部分)

Q:您这书讲哪些哲学问题啊?

A:建议您看目录来获取细节信息呢(^o^)ノ不过这儿也可以简要说说: ·第一章,我们会讲什么是哲学 ·第二章,我们会给您一些如何分析论证的建议 ·第三、四章与神/上帝有关 ·五至八章关于知识论:这是个在传统上被定义为探究关于知识的理论的哲学分支 ·九至十一章关于‘你算什么东西’:你是个纯然物理的事物,还是说你拥有某些非物理的部分,比如灵魂或者心灵?你有自由意志吗?你在死后仍能存在吗? ·十二至十四章是关于伦理学的

[本肥注:因为作者说各章之间可以独立阅读而没有障碍,如果肥哥们觉得哪个话题更吸引你,我会先翻那一章。如果没有,那我就一章一章下去了]

Q:你们是怎么写这本书的?

A:有些书写起来很费时间。这本书就花了很长时间。说起这本书是如何写就的,得从本书两位作者中年龄大的那位,Stephen Stich,被密歇根大学安排去上哲学导论课开始说起。那是在五十年前,他还是个刚开始教职生涯的菜鸟。这个安排让他很是泄气,因为他本科时候根本就没上过哲学导论。他也没开过哲学方向的大讲座课。而在密歇根,这种导论课的容量非常之大——在讲演厅里有一个主层和楼厅,差不多400名学生一起在这儿听课。熟悉了讲演厅之后,Stich就被吓住了。于是,他把整个夏天都拿来准备哲学导论的讲义。他的目标,是把当时西方哲学中讨论最为火热的一些议题,将其双方的意见,用最好的例子介绍给学生。 而到了开课第一天,Stich拿着手机,走上讲台,慌得一批。不过十分钟后,他停下来喝了口水,自忖道,“嗐,这不挺好玩么!”于是,他从1968年起,几乎每年都上哲学导论课,而且依然觉得挺好玩。每一年,这门课都会进化一些。之前用得好的材料会被扩展,而不够好的就被剔除。但不变的是它的目标:聚焦那些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给出每个议题争论双方的最好案例,并挑战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这些问题。 到了2010年,Tom Donaldson, 罗格斯大学的博士生,担任了Stich课程的助教。在某个每周助教碰头会上,Stich觉得这些已经被搬到PPT上的课程讲义应该能扩展为一本教科书,但他担心自己没时间自己写完这本书。Donaldson说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认真地说,这儿才是这本书写作的开端。 我们联系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一位超棒的编辑,Robert Miller,然后计划在大约两年内完成这本书。但很多事儿把这个计划耽搁了。Donaldson去哈佛当了两年研究员,然后在斯坦福开始教职。Stich则在组织他那庞大的国际研究团队,来研究各个文化中的哲学概念是如何不同的[也就是我先前说的实验哲学项目]。本书的章节也通过了写就,批评,重写的过程。两年就被拖到了八年之长。但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的目标依然不变:我们要写一本书,它是一部活泼而详尽的导论,给学生们介绍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把争论双方都呈现出来,并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哪一方更有道理。

Next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