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ilosophy - Asking questions seeking answers
  • 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来历(前言的一部分)
  •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 第二章 什么是论证?我们如何评价一个论证?
  • 第三章 上帝存在吗?
  • 第四章 上帝为何任我们受苦?
  • 第五章 我们真能完全确定什么吗?
  • 第六章 我们能信任感官吗?
  • 第七章 太阳明天会升起吗?
  • 第八章 什么是知识?
  • 第九章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 第十章 你的心灵与身体有何关系?
  • 第十一章 你在十年后还是同一个人吗?你能在死后依旧留存吗?
  • 第十二章 有关于对错的客观真理吗?
  • 第十三章 什么东西真的重要呢?
  • 第十四章 我们应该做什么?(上)
  • 第十五章 我们应该做什么?(下)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1.导言
  • 2.三种知识种类
  • 3.分析命题知识(简单部分):信念与真
  • 4.命题知识(困难部分):证成/正当性/得到辩护
  • 5.基础主义
  • 6.融贯论
  • 7.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 8.可错主义与怀疑论
  • 9.盖梯尔案例——挑战JTB解释
  • 词汇表
  • 理解题
  • 讨论题
  • 下一步看什么?

Was this helpful?

第八章 什么是知识?

1.导言

如果你正在读这本书,那很有可能你是一位大学生。你上大学肯定有很多理由。其中之一肯定是你想获得一点知识。但知识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备选答案,那你也不是孤独一人。两千五百年来,哲学家们也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哲学分支,被称为“知识论”。我们在本章中的任务,就是带你看看有关知识本质的主流想法和争议。他们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说某人知道什么时,我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2.三种知识种类

大多数哲学家都会同意,知识分成不同种类,因此‘知道’这个词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有时,这个词被用于暗示某人已拥有了某种技艺或能力,比如,知道怎么开车,或者知道怎么滑滑板,又或者知道怎么识谱。哲学家们通常把这种知识称为‘知道怎样/技能知识’。

另一种使用‘知道’一词的方法,是用它来指代亲知知识。当我们说‘英国首相知道女王,而澳大利亚首相从未与她会面’时,这里的‘知道’就是这个含义。 [这边可能会引申出翻译问题:know/knowledge 这个会被翻译成 知道/知识,但至少‘知道’在亲知这个用法上就蛮生硬的...感觉了解啊晓得啊都比这个要好些]

第三种知识就是对事实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来说会被know+that+从句这样的形式表达,比如说:

(1)张三知道,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 (2)李四知道,没有最大的素数。 (3)王五知道,约翰·昆西·亚当斯时第六任美国总统。

哲学家们把这类知识称为‘命题知识/知道什么’。我们可以把命题想成某种被一个陈述句所表达的东西,因此,它旨在陈述一个事实。尽管命题旨在陈述事实,并非所有命题都真的陈述了事实。比如说:

(4)多伦多是加拿大的首都。 (5)安德鲁·杰克逊是第六任美国总统。

这两个错误的陈述句就表达了不真的命题,这些命题也没在陈述事实。尽管哲学家们对这三类知识都很有兴趣,他们的主要兴趣点还总是在命题知识上,而这也是我们在本章中将会关注的一类知识。

3.分析命题知识(简单部分):信念与真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命题知识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意思?(1)(2)(3)这几个句子该怎么分析?哲学家一般将这些句子分析为这样的形式:

(6)S知道p.

这里的‘S’可以用某人的名字替换,而‘p’则可以用一个陈述句替换。几乎所有哲学家都同意,如果处于这类形式中的句子为真,那么用于替代‘p’的句子就一定得是真的。没人会知道安德鲁·杰克逊是第六任美国总统,因为安德鲁·杰克逊就不是第六任总统;他是第七任。与之类似,没人会知道25的平方根是6,或者地球是平的。当然,人们可以相信地球是平的,而且可以对这个信念非常自信。在中世纪,许多没接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这些人中还有许多人认为自己知道地球是平的。但他们错了。鉴于地球不是平的,他们就没法知道这一点。

另一个大多数哲学家都会同意的想法是,如果S知道p,那么S相信p。原因似乎很明显。想象2014年世界杯决赛之后的一天,张三问李四‘谁赢了球?是德国还是阿根廷?’。李四也许经常熬夜,但他根本不看足球,于是只能回答道‘我没头绪’。张三问题的答案是德国赢了,但由于李四不相信德国赢了,他就不知道德国赢了。我们认为许多读者也跟李四一样,如果你在读这一段之前,对2014年世界杯的赢家是谁毫无头绪,没有任何信念,那直至一两分钟前,你肯定也不知道德国是胜者。

4.命题知识(困难部分):证成/正当性/得到辩护

[是justification,之前翻译的时候忘了有没有指出了。我是按语境哪个读起来顺就按照哪个翻的,以后也会这样。]

现在我们手头上有了两个让命题成为知识的必然条件。如果S知道p,那么(i)S相信p,并且(ii)p为真。这就可以了吗?额,你可能会从标题和文章篇幅来看,判断我们又要给点反对意见了。拥有命题知识所需要的,比起真信念,还有别的东西。哲学家们通常会用类似下面这样听起来不是很靠谱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老王很迷信。他觉得他藏抽屉里的一枚硬币有着神奇的力量。他相信,如果他向硬币问问题,然后抛硬币,硬币正面朝上,答案就是肯定的,而反面朝上则是否定的。其实,这枚硬币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它只是一枚普通的一元钱。不过老王对这枚硬币的力量深信不疑。某一天,老王想拿他攒下来的二十万去做投资,毕竟老存银行连通胀都跑不赢。于是他找了个股票信息报,对着上面的所有股票,一个一个来问那枚硬币:“这支股票明年会翻一番吗?”对前三支股票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到了第四支,贵州茅台,硬币就翻到了正面。于是他就把钱全都投进了茅台。一年之后,茅台股价果然涨了104%。于是老王把股票全卖了,还亲了他那枚神奇硬币大大的一口。

当老王买入贵州茅台时,他相信这支股票会在明年翻一番。而且股票也很争气,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他是否知道贵州茅台会至少翻一番呢?许多哲学家认为,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老王的信念并不能算是知识。他只是运气好罢了。

当然,这个例子还是太难以置信了。很难相信有人会真的把重要的事情交给抛硬币来决定。但在真实世界中,还是有很多类似现象发生。在某些文化中,人们会通过抓阄或内脏占卜来决定重要的事项。而在我们这儿,一些人会把自己的信念紧系在占星术,看手相,灵应盘的结果上。当然,有时候通过这些方式形成的信念最终也会是真的。但这些真信念,就跟老王的信念一样,都算不上知识。那些以这种方式得到真信念的人,不过是运气好罢了。这些蒙中的信念所缺少的,在哲学家看来,就是恰当的证成。因此,我们需要为命题信念的必要条件加上一条:正当性。

对命题信念的分析:如果S知道p,那么(i)S相信p,(ii)p为真,并且(iii)S的信念得到了辩护。反过来,如果S相信p,而且S的信念得到辩护且为真,那么S就知道p.

将知识分析为正当的真信念,是个非常古老的想法。它首先由柏拉图在两千四百年前提出,直至非常晚近的年代,它都是对知识的主导解释。然而,当我们说,为了使得某个真信念成为知识,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证成时,我们所做的只比贴了个新标签好那么一丁点儿。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得说明,一个信念是如何被证成的。我们会在接下来三节中讨论这一点。鉴于‘正当的’一词含义颇多,哲学家们通常会用‘知识论正当性’来指代那种令真信念被算作是知识的那类正当性。

5.基础主义

我们还是先来讲一个故事:

老李是个警探。他现在正在处理一件谋杀案。他相信这件案子是嫌疑人张三干的。如果他的这个信念是向老王那样,用抛硬币的方式形成的,那我们肯定会认为,他的这个信念完全不够正当。但老李是个一丝不苟的警探,对那种凭运气的办案方式,他想都不会想。他觉得,如果抓错了人,那会是双倍的坏事。因此,在真的控告张三之前,他把自己认为张三是凶手的理由再拿出来一一检查。首先,老李相信,当张三被逮捕时,凶器就在他那儿。那时,老李参与了抓捕,他记得从张三身上搜出了一把枪。送去做弹道实验后的报告,据老张看,也说明了这把枪就是凶器。老张还相信,对着被害者屋子的一个监控录像显示,在被害者遭到枪击不久,张三离开了被害者的房间。他记得自己亲自检查过这个记录。最后,老张相信张三有动机。被害者的现女友就是张三的前女友,她遇到被害者后就跟张三分手了,而且张三平日就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她在警察局做了笔录,老李也参与了记录。

显然,老李对张三是凶手的信念,是个非常正当的信念。这一点与老王对他那枚神奇硬币的信念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能从老李的信念中学到什么关于知识论正当性的东西呢?

首先,我们发现,老李对张三是凶手的信念是通过别的信念而正当化的。这些信念包括他相信张三被捕时带着凶器,相信张三在被害者死亡后几分钟内留下了犯罪影像,以及他相信张三对前女友与被害者的关系十分嫉妒。通过这三个信念,老李推理出,张三就是凶手。许多信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辩护的——它们都是从其他信念中推理而得。

但除了推理之外,我们还要别的东西来令一个信念变得正当。当老王往茅台投了二十万的时候,他相信他一年后会拿到四十万。这一点也是从他对茅台股票一年内会翻一番的信念中得到的。但由于这个翻一番的信念本身并不正当,从中推理出的信念也不会是正当的。因此,要让信念B1通过从信念B2中推理出来而变得正当化,前提是B2本身必须是个正当的信念。

我们再来看老张。在他用以推断出张三是凶手的信念中,有一条是张三被捕时带着凶器。这条信念是正当的吗?我们可以看到,老李也是从其他信念中推断出这条信念的:他相信(a)张三被捕时,有把枪在他兜里,而(b)弹道实验报告表明,这把枪就是凶器。要让老李对张三被捕时带着凶器的信念正当化,(a)(b)两条信念也得是正当的。

我们能在这里发现一个模式。我们可以把老李对张三是凶手的信念称为一级信念。要让一级信念正当化,得让它从其它信念——可以把它们称为二级信念——中推断出来,而且这些信念也得是正当的。而要让二级信念正当化,还得让它从三级信念中推断出来,而且这些信念也得是正当的。这个模式该在何处结束呢?

这个问题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率先提出。亚里士多德指出,似乎只有三种可能性。首先,这个模式可能不会结束;一条为前一级信念辩护的链条无限延伸。第二,这个辩护链条环成一个圈,结束于它开始的地方。第三种可能性则是认为,有些正当信念不被其他信念所辩护。这些信念是其他所有正当信念的基础。我们其他的所有正当信念,无论直接间接,都从这些基础信念中推断而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前两个选项都不可接受,许多当代哲学家也同意这一点。如果辩护的链条无限延伸,那么我们[如果要拥有一条知识]就得拥有无限的信念。这看上去不大靠谱,因为我们的脑子是有限的。即便我们忽略这个问题,选项一也似乎需要我们做出数量无限大的推断,而每一个推断都似乎得消耗一定时间。然而,人生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很难看出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无限多的推断。选项二则撞到了我们讨厌的概念,循环论证。循环式的推理臭名昭著,因为它似乎能被用来为一切结论辩护。从命题‘你是根腌黄瓜’出发,我们能通过无懈可击的逻辑推断出,你是根腌黄瓜。但如果我们相信你是根腌黄瓜,我们肯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将这条信念正当化。亚里士多德与其他哲学家都总结道,选项三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肯定有一类正当信念并不从其他正当信念中推断而来。这些信念,有时也被称作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我们从它们这儿开始,推断出剩下所有的正当信念。而由于这一信念之间如何进行辩护的图景就好像把我们的正当信念描绘成了一栋建筑,由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作为基础,支撑起剩余其他正当信念,这个图景就被称为基础主义。

简单来说,基础主义断言,一个信念是正当的,当且仅当它要么是基本的,要么通过好的推理从基本信念推断而来。基础主义在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笛卡尔和约翰·洛克都是基础主义者,而且这个观点还被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许多一流哲学家所推崇阐述。

尽管基础主义很有人气,它也面临诸多挑战。最重要的挑战就是要确定哪些信念在知识论上是基本的,并且说明这些信念为何是正当的。它们的正当性从何而来?许多基础主义者认为,有关我们当前知觉的信念——那些关于我们正在看什么,听什么,碰到什么等等的信念——在知识论上是基本的。其中有些人还坚持认为,这些信念‘为它们自己辩护’。但基础主义的批评者则论证道,这类对‘自我辩护’的说法无异于在说我们应该无需任何理由就接受这些信念。如果在知识论上,我们可以接受知觉信念而完全不需要理由,批评者就会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无需理由而在知识论上接受其他信念呢?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接受上帝存在这一信念呢?

一些当代基础主义者认为,我们确实可以这么做。但批评者马上指出,如果我们这么做,那就会取消正当与不正当信念的区分。如果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一个有神论者能无需理由相信上帝存在,那为什么老王不能无需理由相信他的硬币会给他重要问题的正确答案呢?或者,难道一个占卜师不能无需理由而相信从羊和鸡的内脏中就能看出未来局势的走向吗?

如果我们不能给出某种更好地回答哪些信念是基本的,并对我们的回答给出解释,那批评者就能坚持认为,知识论基础主义并不能做到它应该做的事情。他没法告诉我们,哪些真信念是知识,而哪些又不是。当代基础主义者对这个挑战提出了很多回应,这场辩论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不过,基础主义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让一些哲学家转向探索对知识论正当性的其他解释。

6.融贯论

用以替代基础主义的备选方案之一是融贯论,它也是被经常讨论的对象。科学哲学是这一解释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科学中,对自然的观察显然具有很大用处。但科学家对自己观察结果的信念并没有起到基础信念的作用,因为这些信念会被更多的理论信念所支持或推翻。举例来说,一个科学家相信,自己在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星星。这个信念以下一系列信念所支持:他的望远镜运转良好,当时大气条件也很正常,等等等等。如果这些信念中的其中一个最后被发现是搞错了,那这个科学家也许会总结说,自己并没有真的发现一颗新星星。他关于大气条件的信念也进一步地由关于各式各样器械所给出的观察结果得以正当化;而这些观察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地由那些关于这些器械如何运作的理论信念所正当化。以上我们介绍的,当然还不是这个关于科学信念如何被正当化的故事的全貌。

支持融贯论的哲学家认为,这一纷繁复杂的辩护模式并不是科学的专利。他们觉得,所有的知识论正当性都是如此。因此,当基础主义者把我们的正当信念搭成一个建筑时,融贯论者则认为我们的正当信念似乎建成了一个网,其中任何部分的强度都取决于相邻部分的的强度。对融贯论者而言,对正当性的解释并不开始于某些单个信念的正当性,而应该从信念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个系统入手。如果某个系统中的信念是融贯的,那这个信念系统就是正当的。单个信念的因其处于某个融贯的信念系统中,而得以正当化。

我们还需要填充更多细节。融贯论者得告诉我们,要让一个信念系统变得融贯,需要什么东西。逻辑一致性显然是个不错的起点。同时拥有信念p和信念非p的信念系统肯定不是个融贯的系统。但逻辑一致性也肯定不够,因为一大堆完全不相关的信念也能轻易通过这个测试。比如说,我们可以想想,这堆信念中可以包含诸如‘巴黎在法国’,‘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没有最大的素数’这些信念。这些信念组成的集合中不包含逻辑矛盾,但这样的集合和其中的信念也不足以称为正当的。于是,融贯论者便提供了许多关于在逻辑一致性之外还需要什么东西的说明。尽管它们在细节上各不相同,这些东西都要求,在一个融贯系统中的信念之间,需要有各种逻辑的、归纳的或是说明上的关系。

但无论以什么方式展开融贯论,它都还面对着一系列反驳。一项反驳希望让我们关注,无论我们如何阐明融贯的概念,都会有许多截然不同的融贯的信念系统。我们可以认为你的信念系统,加上一点补丁,就已经具备了极高的融贯度。现在再考虑一个很聪明但对某些事情有着执念的人。他相信,一直以来,外星人都在把我们的领导人们绑走,并替换成一堆很真实的机器人;也相信对犹太人的最终处决从未发生,关于集中营幸存者的照片都是伪造的;还相信全球变暖是个骗局。如果他的脑子很好使,总能找到理由,那他的信念系统的融贯度也不会逊色于你。因此,如果融贯论是对的,那么他的信念跟你的信念在正当性上就不分伯仲。而且,我们能够构建无数多的其他例子,在这些例子中的人拥有各不相同,却又同样融贯的妄见。从这样的例子中,许多哲学家认为,融贯论对知识论正当性的解释过于宽松了。

对融贯论的另一个责难,则会在我们反思在哲学各个领域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思想实验的后果时浮现。想象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技术,能够把人类的脑从活人颅骨中取出,并将其保存在一个充满营养液的缸里以保证脑的活动正常。他们还可以把脑连接到非常复杂的电脑上,由电脑为脑提供完全真实的体验。我们估计你肯定听说过类似的故事。这也是《黑客帝国》这部电影的核心点之一。只是,在电影中,脑子并没有真的被挪到身体之外。不过,是哲学家先想出了这个点子。

现在我们假设,十年前的某天晚上,一群科学家趁你入睡时将你麻醉,把你的脑子取出,放进那种高科技缸里,再把它跟超级电脑连接起来。从那以后,你所拥有的所有经历都不是由你的周边世界所造成的;它们都是由那个超级电脑产生出来的。因此,在这十年里,你关于周遭发生了什么的信念,全都是假的。你并没有从高中毕业,也没有上大学,更没有上哲学课。让你形成这些信念的经历全都来自于那台超级电脑。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就像前面说的那样,你当前的信念系统,再加上一小点补丁,就有着足够高的融贯度。而如果融贯论是对的,那么你所相信的,上了大学,上了哲学课的信念就是正当的,即便你从十年前开始就只是个缸中之脑。

我们刚才简述的这个论证有时也被称为对融贯论的‘隔绝反驳‘。由于融贯论在刻画知识论正当性时,仅仅用上了某人的信念系统的结构,这一解释就隔绝于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之外。而由于这种隔绝,人们就可以拥有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集合,这个集合很复杂,也是正当的,但却是假的。所以,根据融贯论解释,正当的信念集合并不能令其中的信念大抵为真。

7.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融贯论者相信,知识论正当性完全取决于某人的信念相互关联的方式。类似这样的理论被称为内在主义理论,因为它们只涉及到某人心中的状态和过程。我们很难发现内在主义对知识论正当性的解释如何能够避免隔绝反驳,并为一个信念的知识论正当性和那个信念的真提供某种关联,尤其是当这个信念与外部世界有关的时候。由于这一点,哲学家们便提出了一些对知识论正当性的解释,旨在把外在于拥有信念者内心的因素包含在内,这些因素甚至可能是连拥有信念者自己都没意识到的。这类解释被称为外在主义解释。

当代哲学家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外在主义理论,来为知识论正当性提供解释。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可靠主义。根据可靠主义的某个版本,信念的知识论正当性取决于产生这些信念的过程。正当的信念是那些被可靠过程所产生的信念,而可靠过程则被理解为能够产生相对高比例真信念和相对低比例假信念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能够产生80%真信念,20%假信念的过程就是可靠的,而一个只产生20%真信念,80%假信念的过程就不可靠。

可靠主义者心中所想的可靠过程,究竟有哪些呢?有很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通过视觉来形成关于对象颜色的信念,相对来说就是个非常可靠的过程。因此,可靠主义者就认为,通过这类过程形成的信念,就在知识论上是正当的。但对于患有色盲的人来说,用视觉来辨别颜色就不那么可靠了。因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信念就在知识论上不正当。当然,知觉过程的可靠性,也就是它产生真信念的倾向性,还部分取决于观察者所在环境的状况。比如说,一般而言,钠蒸汽街灯会令白色的物体显出黄色。可靠主义之所以是外在主义理论,正是因为它对信念是否正当的评价,与这些事实息息相关。

还有很多信念是由有效的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而形成的。由于演绎推理会讲前提的真保留给结论,而归纳推理也总是能做到这点,通过这些方式形成的信念,在前提为真时,也是正当的。其他信念则通过逻辑上无效的推理而得。在最近的四十年里,心理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探究人们用以构成信念的推理策略。他们发现,人们通常对自己使用的推理策略毫无自觉,策略中的许多还是在逻辑上无效的。但一些心理学家论证说,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逻辑上无效的策略却能在产生真信念上大发神威。可靠主义者则会宣称,这类心理学研究必须在知识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可靠主义还能用以评价那些,由涉及到社会或技术环境的过程所得出的信念,看看它们是否正当。我们的许多信念都建立在哲学家所谓的‘证言’的基础上。证言包括了你在电视新闻中听说的内容,在网上看到的内容,以及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信念可靠吗?答案当然是,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在读的文章来自于国家卫健委的官网,那么你据此而形成的信念为真的概率就会相当高。但如果你在看的网页想要卖给你某种‘十天内见效,宫廷秘方,吃了就瘦二十斤的神奇小药片’,而且你还相信了你读的内容,那这些信念为真的概率就相当低了。

但我们还是有些问题。尽管我们从国家卫健委网页上看到的内容所形成的信念有很大可能性为真,但毕竟不是所有据此而来的信念都会为真。这个网站的几千页里总会有不少错误。假设你正在读其中一些有错的页面。在这种情况下,你形成真信念的概率就会很低。但在这个页面中,并非所有段落都有错。于是,我们该如何形容从你在阅读某个碰巧没错的段落时,形成信念的过程?我们该把它形容为某种‘你正在读国家卫健委官网’的过程,还是你在读某个‘有所错漏的网页’的过程,抑或是读‘某个错漏百出的网页上,一个没啥错的段落’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描述不同,可靠主义对依赖其而产生的信念的正当性的评价也大相径庭。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相同的形成信念过程,也能以不同方式而形容,其中一些比另一些更为概括。因此,可靠主义者必须提供某种原则来选择其中一种。哲学家们称这个问题为‘概括性问题’。可靠主义者正努力试图回应这一问题提出的挑战。

8.可错主义与怀疑论

我们已经看到,有关信念的正当性与信念的真之间的关联,哲学家们分别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内在主义者坚持说,没有必要具备关联。根据他们的观点,只要某个人的信念满足了知识论上的义务,在形成这个信念时实现了所有合理的条件,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正当的。因此,一个在知识论意义上一丝不苟的人,即便他是缸中之脑,他也能拥有正当的信念。另一些人,包括绝大多数外在主义者,则坚持认为正当性必须与真关联起来;一个正当的信念必须得是很有可能为真的信念。只是,有多大可能为真才算数呢?

其中一个答案可能是说,正当性必须保证这个信念为真。这个标准非常高。而且,在很多领域中,这个标准也许是不可能达到的。即便是最好的科学理论,得到了最多的证据的共同支持,也不能让这些证据保证这个理论为真。科学家们也许会发现新证据,并从中得出之前最好的理论为假的结论。你关于外部世界的日常信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这些信念都是被各式各样的感知体验所支持,但你也许会突然惊醒,发现你几分钟前拥有的感知体验都不过是梦境的一部分。也许更惨的是,你可能不过是个缸中之脑,从未发现你的感知体验完全没有告诉你外在世界是什么样子。

那数学上的信念又如何呢?好吧,许多数学上的信念都由冗长复杂的证明而正当化。但数学家们从那些先前被人们接受的证明中发现错误,也不是什么不常见的事情。所以,数学家拥有他们自己相信完美无缺的证明,这一事实并不能保证证明的结果为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不是数学家,而我们的许多数学信念都是基于自己在许多年前在数学课上学到,现在还记得的东西。我们的记忆会出错吗?当然会。因此,你记得的一些数学命题也不能被保证是真的。

那么,有没有一些信念是以保证为真的方式而正当化的呢?哲学家们对此莫衷一是。一些人认为,关于我们自身当前心理状态的信念,至少其中一部分,可以被保证为真。如果你相信你很痛,而这是因为你似乎感到了疼痛,那么,这些哲学家就会说,你的信念肯定是真的。其他哲学家则相信笛卡尔的‘我思’论证坚若磐石。如果你跟着论证一步一步推导下来,最后得出结论说你存在,那这个结论就肯定是真的。尽管对这些例子,以及其他被提出来的例子也有可观的分歧,人们还是广泛同意,对于我们的大多数信念,我们所拥有的正当性并不能保证信念为真。

那我们能从这里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知识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信念为真的辩护来使得信念正当化,那我们就得承认我们只有非常有限的知识——如果不是完全没有知识的话。这个观点以‘怀疑论’而著称。有不少著名的怀疑论者,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拒绝怀疑论。为脱离我们刚刚讨论的怀疑论论证,它们的选择是拒绝那个过于严苛的要求,否认只有保证信念为真的辩护才能使信念正当化。相反,这些反对怀疑论的哲学家坚持认为,知识与那层不保证信念为真的辩护也是相容的。要拥有知识,只要拥有这类可错的辩护就足够了。支持这个可错主义观点的哲学家,认为我们拥有大量的知识,因为我们有很多真信念,而且其中许多真信念都被充分辩护了。对它们的辩护并不保证其为真。但可错主义者认为,要得到知识,我们也不需要这类保证。

9.盖梯尔案例——挑战JTB解释

至今为止,本章都预设了知识可以被分析为正当的/得到辩护的/被证成的真信念。之前几章的任务也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正当性/辩护/证成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可错主义,由于其容许不保证信念为真的辩护,就为一项极为有力的反驳打开大门,这项反驳的目标就是久负盛名的正当真信念(JTB)解释。它在1963年被美国哲学家埃德蒙·盖梯尔所阐述。而此人所提出的一类假设案例也以盖梯尔案例之名为人所知。我们来看这个例子。

一天早上,埃莉诺步入火车站,正准备去乘她日常通勤坐的那班火车。她瞥了一眼火车站中心的大钟,钟上显示八点四十五。埃莉诺每次到火车站都有看一眼钟的习惯,这个习惯保持了好几年,而且这个钟总是很准。因此,她也没看自己的手表,也没拿出手机核对时间,就凭着钟而形成了信念‘现在是八点四十五’。而且,这个信念为真,现在真的是八点四十五。然而埃莉诺不知道的是,就在昨晚八点四十五,这个钟停了,一直没人来修。因此,它显示的其实是慢了十二个小时的八点四十五。埃莉诺瞥一眼钟这个行为,恰好发生在八点四十五,这是个非常幸运的巧合。因此,她所拥有的信念为真,也是一个巧合。

我们要问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埃莉诺知道现在是八点四十五吗?许多哲学家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她不知道现在是八点四十五。如果这一点是对的,那么对知识的JTB解释就有了麻烦。埃莉诺相信现在是八点四十五,而且她的信念为真,这个信念也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只不过没有以保证信念为真的方式得到了辩护。如果埃莉诺在一分钟前抬头看钟,那么她就会拥有一个错误的信念。但如果可错主义是正确的,那这个辩护对于得到知识来说也应该足够充分,即便它没有保证信念为真。因此,埃莉诺拥有的一个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那并非知识,这意味着JTB解释就是错的。

在盖梯尔抛出这个问题之后,许多哲学家为之吸引,并认为在正当性、真以及信念之外,一定有第四个条件来组成对知识的充分分析。他们给出了许多第四条件,但至今为止没有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知识论学者们还在努力攻克这个难题。现在我们已经把你带到了知识论研究的最前沿,我们鼓励你也去动手试试看,构建一个第四条件。在正当性和真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令一个信念成为知识呢?

词汇表

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对比这两组句子:

陈述的 - 姚明很高。/现在是夏天。/门关着。 非陈述的 - 姚明高吗?/现在是夏天该多好!/把门关上!

上面这组句子是陈述句,而下面这组则不是。 ‘姚明高吗?’是疑问句,‘要是现在是夏天该多好!’是感叹句,‘把门关上!’是祈使句。注意,只有陈述句可以为真或为假。反观另一组句子,比如‘姚明高吗?’就既不真也不假。

注意,拥有‘S知道p’这样的形式的句子,只有在把‘p’替换为陈述句时才符合文法:

符合文法的 - 小明知道姚明很高。/小刘知道现在是夏天。/小罗知道门关着。 不符合文法的 - 小明知道姚明高吗?/小刘知道要是现在是夏天该多好。/小罗知道把门关上。

怀疑论(skepticism):哲学家所讨论的怀疑论,指的是一种非常极端形式的怀疑。哲学怀疑论者也许会声称我们完全不知道任何东西,或者我们对外在世界一无所知。

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基础主义者认为,如果一个信念是正当的,那么它要么是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要么从基本信念(通过好的推理方式)推理而来。

可错主义(fallibilism):可错主义者相信,即便我们用以为信念辩护的方法,并不能保证这个信念为真,这种辩护也能令信念正当化。比如说,我们的记忆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然而,可错主义者认为,根据记忆也可以令信念正当化。详见第8节。

可靠主义(reliabilism):根据可靠主义者的说法,一个信念在知识论上是正当的,就是说它由某个可靠的过程产生。可靠的过程是指,一个在大多数时间都产生真信念的过程。

命题(proposition):一个命题是一个陈述句的含义。可以说,以下两个不同的句子表达了相同的含义:

‘Cats are mammals.’ ‘猫是哺乳动物。’

一些命题为真,另一些为假。许多哲学家认为,当某个人知道某个东西,被知道的东西总是真命题。

内在主义者(internalist):见外在主义者与内在主义者。

融贯论(coherentism):融贯论者相信,一个信念系统因其融贯而正当;也就是说,系统中的信念以某种正确的方式相互吻合。去阐明‘融贯’的细节组成了融贯论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详见第6节.

外在主义者与内在主义者(externalist and internalist):内在主义者相信,某人的信念是否正当,只取决于这一信念如何与此人的其他心理状态相关联。外在主义者否认这一点。可靠主义就是外在主义立场的一个例子。详见第7节。

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epistemically basic belief):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是一些正当的信念,它们的正当性,并不因为它们由其他正当信念推理而来。有时基本信念也被称为‘基础信念’或‘自明的真理’,或‘公理’。详见第5节。

理解题

1.在第1节,我们区分了(i)亲知知识(ii)‘知道如何’(iii)命题知识。请用区分以下例子分别属于什么知识。

· 乔乔知道墨西哥在美国南边。 · 乔乔知道艾莉娜。 · 乔乔知道怎么使用波纹。

2.自己举三个相信某事却不能算知道这件事的例子。解释例子中的信念为什么不能算知识。

3.思考下面的断言:

假设S相信p, 而且p为真, 而且S的信念是正当的。于是,S知道p。

我们在第9节给出了一个反例。你能再想几个反例吗?

4.什么是基础主义?

5.为下面的状况举例说明:信念B1的正当性由从B2中推理出来而得,B2的正当性则由从B3中推理出来而得。

6.给出一些也许可以成为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的例子。

7.什么是融贯论?

8.存在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吗?分别从基础主义者和融贯论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9.简要分别给出一些对基础主义和融贯论的反驳。

10.可靠主义是一种外在主义理论。请说明这句话。

11.以下面两种方式详细说明可靠主义:(a)给出一个例子,其中的信念是正当的,而且由可靠的过程产生;(b)给出一个例子,其中的信念不正当,也不由可靠的过程产生。

12.什么是概括性问题?

13.给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某个信念是正当的,但使之正当化的辩护并不保证这个信念为真。

讨论题

1.我们给出了三类知识:技能知识,亲知知识和命题知识。还有别的种类的知识吗?考虑下面两个句子:

· 蒂姆知道毕达哥拉斯定理。 · 老卢知道什么时候该跟牌,什么时候该扣牌。

这两个句子能被放入上面的三个种类之内吗?你还能想到一些看上去既不是技能知识,也不是亲知知识,还不是命题知识的例子吗?

2.考虑下面三个句子:

· 乔乔知道墨西哥在美国南边。 · 乔乔知道艾莉娜。 · 乔乔知道怎么使用波纹。

如果你说另一种语言,想一想如何翻译这些句子。‘know’在三个例子中可以被翻译成同样的表达方式吗?

3.基础主义的批评者坚持认为,基础主义者必须提供某种解释,来说明为什么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是正当的。你能帮助基础主义者解答这个问题吗?你觉得知识论上的基本信念是不是正当的?为什么?

4.在第6节中,我们提到了一个有着奇怪执念的人,他相信:

· 一直以来,外星人都在把我们的领导人们绑走,并替换成一堆很真实的机器人; · 对犹太人的最终处决从未发生,关于集中营幸存者的照片都是伪造的; · 全球变暖是个骗局。

我们认为这个人可能也会有一个前后一致的信念系统。真的会这样吗?如果你认为确实如此,那么这位老兄在看报上网的时候,该如何使他的信念系统保持融贯?如果你觉得他不可能拥有一个融贯的信念集合,请说明原因。

5.我们已经论证了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给内在主义的知识论正当性理论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那么外在主义理论又如何呢?缸中之脑会给它造成麻烦吗?请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6.对我们大多数信念的辩护都是可错的;这些辩护都不保证我们的信念为真。在第8节,我们提到两类例外。你还能想出其他例外吗?还有哪些信念的辩护有可能是不会错的?

7.以下问题为还看了第七章的读者提出。一位可靠主义者声称:

枚举归纳法是一种可靠的推理形式。这是在说,通过枚举归纳法得到的信念通常为真。(当然,它们并非总是为真,但在大部分情形下还是为真的)这一点足以确定通过枚举归纳法得到的信念的正当性了。问题便到此结束。休谟的归纳问题因而得到了简单的解决。

你怎么看?

8.知识论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只要一个信念根据辩护者所在的文化中的认知规范而言是正当的,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正当的。比如说,假设有个人通过观察动物内脏来预测明年的收成。如果这个人生活在当下,他的信念不正当,因为当下的我们不会把内脏占卜当作一种合法的预测方式。但如果,这个人是在古希腊这么做,那么他的信念就是正当的。你如何评价这一立场?

下一步看什么?

· 罗伯特·马丁 - 《人人都该懂的认识论》是优秀的知识论导论。它很短小,也很清晰。

· 有关知识论的哲学史,可以查阅Stephen Hetherington编 - Epistemology: The Key Thinkers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整点更为高端的内容,可以先看看约翰·波洛克,乔·克拉兹 - 《当代知识论》 [垃圾翻译警告]

· 在第7节,我们涉及到了丹尼尔·卡尼曼的畅销书《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包含了许多从心理学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旨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在思考时,其背后的过程是什么。

· 在第9节,我们提到了盖梯尔的文章“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知识吗?”就哲学论文而言,这篇文章短得不可思议!我们建议你亲自去看看。

· 今天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数学,尤其是概率论,对知识论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关于这一哲学领域有两本优秀的导论,Brian Skyrms - Choice and Chance 与 Darren Bradley -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Formal Epistemology

· ‘有些信念在知识论上是基本的’这个想法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如果真是这样,你也许会希望看看阿尔文·普兰丁格的论文“Is Belief in God Properly Basic?”

· Peter Unger - “A Defence of Skepticism” 提供了关于怀疑论与可错主义的重要讨论,并与我们在本章第8节的内容有关。

Previous第七章 太阳明天会升起吗?Next第九章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