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ilosophy - Asking questions seeking answers
  • 这本书的内容以及来历(前言的一部分)
  •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 第二章 什么是论证?我们如何评价一个论证?
  • 第三章 上帝存在吗?
  • 第四章 上帝为何任我们受苦?
  • 第五章 我们真能完全确定什么吗?
  • 第六章 我们能信任感官吗?
  • 第七章 太阳明天会升起吗?
  • 第八章 什么是知识?
  • 第九章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 第十章 你的心灵与身体有何关系?
  • 第十一章 你在十年后还是同一个人吗?你能在死后依旧留存吗?
  • 第十二章 有关于对错的客观真理吗?
  • 第十三章 什么东西真的重要呢?
  • 第十四章 我们应该做什么?(上)
  • 第十五章 我们应该做什么?(下)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 1.哲学问题,及其实践上的重要性
  • 2.灵魂说
  • 3.灵魂说有什么毛病
  • 4.各种记忆说
  • 5.人格同一性与脑
  • 词汇表
  • 理解题
  • 讨论题
  • 下一步看什么?

Was this helpful?

第十一章 你在十年后还是同一个人吗?你能在死后依旧留存吗?

1.哲学问题,及其实践上的重要性

“恐怖伊万”这个绰号阴森恐怖。它的主人则是一位最为残忍的虐待狂守卫,看管着特雷布林卡这个关押了上百万无辜民众,大多为犹太人的纳粹死亡营。伊万臭名昭著,因为他经常在囚犯走向毒气室的时候还去用水管和鞭子抽打他们,而且他总会割掉别人的耳朵,再逼着他们不去管从伤口里冒出来的鲜血,继续工作。1975年,一位在1952年移民至美国,住在密歇根的乌克兰裔汽修工,约翰·德米扬尤克,被指控为就是恐怖伊万本人。在漫长的法庭抗辩之后,德米扬尤克被剥夺了美国公民身份,被移交给以色列,并于1988年判处死刑。但德米扬尤克坚持认为他不是恐怖伊万,于是向以色列最高法庭上诉,而根据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才得到的档案,法庭推翻了对他的有罪判决。法官们认为,有理由怀疑德米扬尤克和恐怖伊万是否真的是同一个人。

恐怖伊万的故事把我们本章的中心问题及其重要意义展现给我们。在法庭上,人们不得不去问,恐怖伊万与约翰·德米扬尤克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就像哲学家们有时候说的那样,问题是他们是否‘具有同一性’。不过这项术语很容易被误解。问题不在于,在以色列接受审判的这个人,跟那个特雷布林卡的野蛮看守在各个方面都完全一样。当然,他们不一样。恐怖伊万在二十多岁的的时候犯下罪行;德米扬尤克被以色列最高法庭释放时已经七十多了。伊万头发浓密,德米扬尤克是个秃子。德米扬尤克说英语;伊万不会说。‘具有同一性/同一的’有时的意思是‘在每个方面都完全相似’。就比如我们在不同的两个商店,分别看到两台电视机,我们也许会说它们是一样的/具有同一性。当我们想要表达这层含义时,哲学家们通常会说,我们涉及的对象在质性上同一。

但这并不是我们一开始试图要确定的事情。法庭需要知道的是,那个残忍的看守跟这个退休的机修工是不是同一的——他俩是不是同一个人——但并不要求他们在任何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为了让这项区别更为明显,哲学家们有时称后者为数量上同一,用以表达法庭所感兴趣的这类同一性。也就是说,法庭得决定的是恐怖伊万和约翰·德米扬尤克是否在数量上同一。

数量上同一这一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兄弟会派对上的那位年轻女士,是不是三年级时坐在你前桌的那个女孩?刚刚得了诺贝尔奖,正在电视上接受采访的那位女性,是不是Stich早在1980年的哲学导论课上,就特别出彩的那个学生?尽管这几个问题,以及数不尽的相似问题,很少用到诸如‘相同’或‘同一’这样的词,它们在问的,其实也就是题中那些人究竟是不是在数量上同一。不过,对于这个熟悉且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想法,在本章中能看到的,是它其实很难被分析。要令那位兄弟会派对上的年轻女士,与你三年级时的前桌女孩在数量上同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我们将会试着解决这个有时会被称为人格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的其中一部分,尽管不是所有哲学家都认同,但大多数都认为,数量上的同一性,就是逻辑学家们所称的相等关系,也就是一类自反、对称、可传递的关系。

我们很多理由认为,人格同一性的概念在实践上非常之重要。约翰·德米扬尤克的故事就明显地展示出了其中一个原因。恐怖伊万是一个犯下可憎罪行的怪物。我们有很好的理由来认为,伊万应当为其罪行受惩罚。但是,如果伊万和德米扬尤克不是同一个人,那么我们因伊万的罪行而惩罚德米扬尤克,就是把正义给执行歪了。而如果我们自己的道德和法律原则希望被告为罪行负责,希望受罚的人是犯罪之人,那作恶之人和被告之人在数量上的同一,似乎就是其必要条件。

即便不讨论责任与惩罚,我们也有非常重要的理由来关注人格同一性。电影《菲洛梅娜》就讲述了菲洛梅娜·李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她是一位未婚母亲,在爱尔兰的一家天主教女修道院里产下了自己的孩子安东尼。当安东尼到了学会走路的年纪,修女们把这个男孩送给(也许是卖给)了一对美国夫妇收养,之后将他改名为迈克尔。菲洛梅娜无法选择是否接受这个收养,也没人提醒她有这么回事。甚至连跟自己的儿子说句再见都不被允许。五十年后,她在一个英国记者的帮助下,追查她儿子的下落。不幸的是,他们发现,她儿子已经在几年前死于艾滋病。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他也在无果地找寻他的母亲。根据迈克尔的遗愿,他的男朋友把他葬在他所出生的那个女修道院的墓地里。影片的结尾是菲洛梅娜为她的儿子上坟。在生命的最后,迈克尔当然跟那个菲洛梅娜曾经疼爱过的小男孩非常不同。但对于菲洛梅娜来说,这些不同都不重要。她不顾一切所追寻却未能实现的,是与她的儿子团聚,与那个跟早在几十年前,还在学步时就被从她身边夺走的孩子在数量上同一的男人团聚。

我们在有关他人人格同一性的实践意义上谈了许多。不过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我们自己的人格同一性在实践上也很重要。要说明这点,我们可以想想这个有些不切实际的例子。假设有个疯疯癫癫的亿万富翁宣布说,他要在你所在的学校里选一个学生,在从现在起的五年后,给他两千万美元。他会用抽签的方式选出这个人,而这个人的身份在五年后才会公布。当然,这个诱人的消息对现在的你不会没什么影响。但如果你从可靠的情报得知,那个被选中的人就是你,那显然会让你高兴,而且那也许会对你现在的计划和抉择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就像任何人那样,你也对未来的自己,那个在未来跟你在数量上同一的人,有着非比寻常的关注。

我们都知道,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都会死。你未来的自己,一个在数目上跟你同一,但一般会老得多的人在那时就会离世,你的身体也会被埋葬或火化。然而,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会认为,在你的身体死亡后,你的存在并不会永远地从世界上抹消。这些宗教认为,在死后,人们会拥有也许极为舒适,也许极为糟糕的死后生活。这些宗教的意思是说,在你的身体死后,你还能继续存在,因为还有一个跟你在数量上同一的存在者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尽管许多人对身体死后自己可以继续存在表示怀疑,但更多人十分希望这一点是真的。但要满足这个渴望,要做的事并不容易。从《圣经》中许多地方给出的预言,“在审判日,死人将会复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会这样。

上帝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你在身体朽坏之后的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之后让你复生呢?很明显的想法可能是说,上帝会再造一个跟你死前(或者更年轻一些)别无二致的活人身体。但即便上帝真的这么做了,我们也很难说那个活人身体就是你。我们可以想象在你弥留之际,上帝出现在你面前,向你保证在你身体死亡后你也不会消失。为了证明这一点,上帝在你面前造了一个活人身体,就是你的完美复制品:“你看,我甚至可以在你死之前让你复生。在你死后几小时内,我就会用奇迹来治好这个你的复生用身体上的所有折磨你的病痛。”

对于这个思想实验,人们的反应大相径庭。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如果这就是上帝将要做的事情,那么对死后生活的许诺就是一个谎言。接受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尽管上帝创造的复制品完美地复制了你本人,但它并不真的是你。你和复制品在数量上并不同一。因此,复制品将会在你身体死亡后继续存在这一事实,并不能给你任何慰藉。如果上帝提供的就是这么些服务,那在你身体死亡后,你还是不会继续存在。当然,基督教传统中并没有说,为了兑现复生的许诺,上帝在你还活着的时候就造一个复制品。信徒会告诉你,复生是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审判日发生的事情。但如果说一个在你死前几小时出现的完美复制品不是你,那我们也很难找到原因,来相信那个审判日时出现的完美复制品就是你。

谈到这里,问题似乎出在我们远不知道上帝如何能通过仅仅在审判日造出一个你的完美复制品来兑现死后生活的承诺,因为你和复制品不是同一个人;你们俩在数量上并不同一。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完全相似(或者说,质性上同一)便既不是数量上同一,以及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它们的充分条件。那么,需要什么才能达到数量上的同一呢?这便是哲学中的人格同一性理论试图回答的问题。

2.灵魂说

关于人格同一性,最为古老,也许也是最为世界上不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所接受的理论,应该是用灵魂来说明人格同一性。根据这个理论,灵魂是一个人非物理、非物质的一个部分。在这里,我们的意思是说,灵魂不是由物质所构成的,而且不能被物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所探测并研究。在这个理论中,灵魂被认为是意识所处的位置,那个真的具有意识、在进行有意识体验的部分。但灵魂本身并不能在我们的有意识体验中被感知到;尽管我们会有意识地注意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我们没法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的灵魂。许多支持灵魂说的人还认为,我们想事情也要用到灵魂。所以,灵魂是我们有意识且在思考的那个部分。如果你读了第十章,那就会注意到,当我们如此描绘灵魂,它就跟笛卡尔本人和笛卡尔二元论传统中所描绘的心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尽管那些认为灵魂在人格同一性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人,不必赞同笛卡尔关于心智的所有意见,我们在本章中还是将灵魂视为与笛卡尔式的心智类似的东西。

灵魂说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正常的活人身体都与一个灵魂相连接,而正是这个灵魂决定了人格同一性。如果一个身体在某个时间点所连接的灵魂,与另一个身体在另一个时间点所连接的灵魂相同,那么,早前的身体-灵魂结合体就与之后的身体-灵魂结合体就在数量上同一;无论其身体在物理上是否相似,它们就是同一个人。但如果早前的身体和之后的身体所连接的是不同的灵魂,那么它们就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

把这个原则应用于我们先前提到的两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更明白地解释人格同一性的灵魂说。先看看恐怖伊万的例子。灵魂说认为,在特雷布林卡集中营犯下虐待罪行的那个人,就像所有人那样,由身体和灵魂组成。几十年后,有个叫“约翰·德米扬尤克”的人在以色列的法庭受审。这个人当然也由身体和灵魂组成。这个身体在很多方面跟那个集中营看守的身体不同。前者更老,更重,秃头等等。所以这个受审的人是恐怖伊万么?灵魂说认为,当且仅当那个连接到那个25岁集中营看守身体上的灵魂,就是这个受审的老得多的身体上的灵魂时,这个人是恐怖伊万。如果恐怖伊万和约翰·德米扬尤克不拥有同一个灵魂,那以色列人就抓错了人。

我们再来看看圣经里许诺的复生。在我们假设的场景中,我们想象上帝在你死前几小时,造了个你身体的完美复制品。很多人会坚持认为那不是你,而灵魂说也会支持这一点。因为,如果这个身体复制品有意识,而且能够思考,那灵魂说就会认为这个身体与某个灵魂相连接。而且,尽管这个被连接的灵魂肯定跟你的灵魂很相似,那也没有连接到你的灵魂上。你没有这个复制品的感知,也不会感到这个复制品的疼痛。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人就是你之外的其他人。

那么,上帝该如何在审判日兑现复生的许诺呢?灵魂说的答案很明显。上帝能造出活人身体,最好是造出一个在你活着时的某个时间点足够类似的身体,然后再把你的灵魂连接到那个身体上。对于灵魂说的支持者而言,这个没有在先前讨论复生时谈及的步骤,才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上帝要让你在死后多年重获生命,他就得把你的灵魂连接到新身体上。

至此,我们都假设了你的灵魂在复生时会连接到人类的身体上。但并不必然会这样。有些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你的灵魂会连接到某种精神的身体上。而许多印度教徒则会相信,人的身体死后,他的灵魂有时会连接到非人类的动物身体。因此,一个人也许会重获人类身体,但也可能重生为一头牛甚或是一只昆虫。

3.灵魂说有什么毛病

灵魂说很好用,好就好在,当我们想要确定某个人是否与另一个在其他时间点存在的人在数量上同一时,它给的解释明确且简单:他们是同一个人,当且仅当他们连接到同一个灵魂上。然而,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对灵魂说提出了许多严肃的反对意见。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有大量证据表明,灵魂不存在。灵魂说认为,灵魂是意识所处的位置,用于思考的非物质的东西。它基本上就是笛卡尔式的心智。但大多数当代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大脑才是我们用于思考,作为意识所在位置的器官。如果这些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对的,那么能思考,有意识的人类部分就不是非物质的。完全相反。完成这些工作的,是一个三磅重的极为复杂的神经回路群,有大概几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如果用以说明人格同一性的灵魂本就不存在,那很明显,用灵魂来解释人格同一性就肯定是错的。

但即便存在非物质的灵魂,我们也并不能确定灵魂说给出了对人格同一性的正确解释。一则有影响力的反驳论证,关注的是我们关于人格同一性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得到辩护的程度。在不那么平常的例子,就像恐怖伊万那样的例子里,我们也许会对其中的人格同一性感到困惑。但在更多的例子里,我们完全不会对自己下的这些判断表示质疑。比方说,假设你住校,几周才回家一趟。下次你回家的时候,有位女性正给你准备你最爱吃的菜当作晚饭。她看上去非常像你上次回家时看到的那个女性。她也会回答你喊‘妈’的叫声。她还记得很多你做过的事情,在你上次回来时还会谈到它们。她甚至记得一些你都记不得的尴尬瞬间,得亏她不怎么提。尽管每次回家时,她的情绪都会有些不同,但她的性格脾气总还是差不太多。在这些条件下,只需要聊上几分钟,你就会非常确信,这位女性就是你妈。她就是上次你回家时给你做晚饭的那个人,是你还小的时候悉心照料你的人。我们不会因为这个发现而感到惊讶。确实,在日常情况中,如果你怀疑这个人是不是你妈,你也许会开始担心自己的心理有没有问题。

但如果灵魂说为真,这样的质疑就显得完全有道理了。根据灵魂说,当你在判断这位女性是不是那个抚养了你的女性时,你在判断的,是她们俩所连接的是不是同一个灵魂。由于灵魂是非物质的,没有人能够看到它或是触碰它。也因此,似乎你没有任何证据来表明,正在为你做晚饭的女性就是那个养育了你的女性。也许身体确实是一个(尽管会老一些,也会有更多白头发和皱纹),但她所连接的灵魂也许与你在十岁时喊妈妈的那个人所连接的灵魂完全不同。你没有证据,也许不可能有这种证据来反驳这种情况。

支持灵魂说的人会为灵魂添加更多属性来修复这个毛病。他们会认为,灵魂不但是意识和思想的发生地,也是记忆与个性所在之地。因此,关于妈妈现在的性情,以及她还记得你十岁时样子的记忆,这些事实都能作为现在的妈妈和你十岁时的妈妈是同一个人的证据。但这个论证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诚然,如果现在的妈妈跟之前的妈妈在性格上完全不同,而且记不住以前的妈妈记着的事情,那么这也许能作为现在的妈妈和之前的妈妈连接的是不同灵魂的证据,也就能说明她们是两个人。但是,如果现在的妈妈和以前的妈妈性情一致,现在的妈妈也记着以前妈妈记着的事情,这一点是没法拿来当作二人连接到同一灵魂的证据的。因为,这些事实跟下面这个假设相容:现在的妈妈跟之前的妈妈连接到的灵魂非常相似,但二者是在数量上不同一的两个灵魂。而这个假设正是我们希望排除的。除非灵魂说的支持者能够指出,如此类似却不在数量上同一的两个灵魂,要么不可能存在,要么不大会存在,否则他们就没法正当地相信现在的妈妈和以前的妈妈是同一个人。

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灵魂说的毛病,当然不仅限于关于你妈妈的信念。它能被应用到你关于任何人的信念上,包括关于你自己的信念。你也许记得你上学期的期末考很难,而且知道自己的成绩不错之后还非常高兴。但你真的配拿这个分数吗?如果是别人考完试,写了你的名字,那你就不应该拿高分。当然,你也许会说这么批评很对,但我们假设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好吧,那你有什么证据来说明你真的参加了那场考试呢?也许考试那天连接到你身体的灵魂,在你当晚睡觉的时候跟你断线了,接着连上的是一个跟它十分相似(甚至也许是在质性上同一的)灵魂,带着与前一个灵魂相似的记忆,但二者显然在数量上不同一。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了,那么当灵魂说为真时,你就不该拿到成绩对应的学分,因为参加考试的是别的什么人。而且,由于你和其他人都没法感知到你那非物质的灵魂,我们就很难为确实是你参加了考试而作出辩护。确实,没人可以为你(也就是正在阅读这个句子的身体-灵魂复合体)在那场考试时存在而作出辩护。如果灵魂说的这些结果令你感到难以置信,甚或是感到荒谬,那你就需要另一种对人格同一性的解释。

4.各种记忆说

当代哲学家Sydney Shoemaker曾说道:“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历史,都不过是洛克的注脚。”这个评价也许言过其实,但也能表明,约翰·洛克在我们思考人格同一性时,曾经拥有、现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先前考虑过的复生问题在洛克那时就已经吵得火热。而且,基于我们已经讨论过的理由,洛克拒绝接受人格同一性的灵魂说解释。他进而提出,人格同一性是由一些心理学属性所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记忆。在这一节,我们将会说明洛克式的记忆说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又有什么毛病。

关于人格同一性,洛克有个最为著名的思想实验。我们对其稍作改动,作为讨论的开始。想象有一个小镇,里面有个住在宏伟城堡中的王子和一个住在破烂小屋里的鞋匠。有一天,一如往常,王子和鞋匠都各自上床睡觉。但不知为何,在这一晚,王子的记忆被转移到鞋匠脑中,而鞋匠的记忆也传到了王子脑中。于是,当他俩在清晨醒来,鞋匠的身体里装着的是王子的记忆,而王子的身体里则装着鞋匠的记忆。洛克问:二人中的哪一个是真的王子?是那个熟悉城堡布置,记得王子过去所作所为的人,还是毫不记得自己曾身居城堡,只记得鞋匠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人?洛克认为,答案很明显:当然是拥有王子的记忆和鞋匠的身体的那个人。他才是那个应当为王子过去所作所为负责的人;他才是应当为这些行为受到赞美或责罚的人。如果人们要因为王子曾经做过的事情,而惩罚那个在城堡中醒来、有着王子身体和鞋匠记忆的人,洛克会认为这是极大的不公平,因为这个人根本没有做过那些事的记忆。如果王子在记忆转换前的一周前犯了罪,那记得这桩罪行,并可能为自己所作所为而感到内疚的人,应该是那个拥有鞋匠身体的人。

在我们继续讨论前,在这里停顿一下,问问你自己是否同意洛克的观点。二人中哪个是王子?谁应该为王子在之前的行为负责?

洛克认为,记忆是决定人格同一性的关键。但我们还能以很多方式来展开这个想法。在接下来的几页中,我们会先从简单版本的洛克记忆说开始,然后指出这个版本有什么毛病。之后,我们会给出一系列修正,每种修正都旨在修复最早版本的某些毛病。在介绍这些理论之前,最好还是先介绍一下‘人格阶段’这个概念。人格阶段就是一个人在时间上的一小段人生。如果我们任意地把规定一个人格阶段的长度限定为十秒,那么你就会在接下来的一分钟内度过六个人格阶段。于是,一个人的一生就可以被看作是许多人格阶段构成的序列。使用人格阶段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把人格同一性的核心问题转化为下面这个形式:在什么情况下,两个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一生的两个部分?

在这一表述之下,我们可以给出下面这种非常简单的基于记忆说的答案:

记忆说—版本1 一个先前的人格阶段与一个之后的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人生的两个部分,当且仅当之后的人格阶段能够记住先前人格阶段所拥有的经历。

依照版本1,如果有个人在一个月前用你的名字参加了考试,那么,当且仅当你现在记得你参加了考试,你就是那个人。

尽管乍看之下这个版本很有前途,但就在洛克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就有许多哲学家发现,这个版本有着许多严重的毛病。其中,两位最为敏锐的批评者,分别是约瑟夫·巴特勒主教(1692-1752),以及托马斯·里德(1710-1796)。我们逐个来看他们所给出的反驳意见。

要说明第一个反驳,我们先得区分真实记忆和表面上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总是会欺骗我们。我们会有一些看上去真实的记忆,但我们看上去记得的东西,也许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如果没有,问问身边人;你很可能找到一些有这样经历的朋友。比如我们就有这样的经历分享给你。Stich在七岁时跟几个亲戚孩子一起去夏令营。其中有一天,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拿食物,打得很嗨。到了夏令营结束,一个辅导员告诉Stich的家长关于拿食物打架的事情。由于她没搞清楚到底是Stich还是亲戚孩子真的参与了打架,她就跟家长说是Stich,而不是亲戚孩子在乱丢面包,把巧克力布丁洒得整个食堂都是。之后的好几年,Sitch的家长都带着点看笑话的口吻在晚餐时谈起这事儿。Stich自己不记得自己参加过这事儿,但这个故事还是很吸引人,而且在几年内重复了很多遍。到了Stich长成大人,他似乎也有了关于参加了那场夏令营期间食堂大战的记忆。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记忆,而不是真实的记忆。事实在Stich 50多岁时才揭晓。那时他跟那个亲戚孩子一起吃饭,谈起了食堂大战的事儿,而人家再三向他保证,他没参加食堂大战。Stich从未真的拥有把巧克力布丁搞得到处都是的经历。这个经历其实是亲戚家的孩子的!

好,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上的记忆了,这样一来毛病也出现了。记忆说的版本1是说,如果之后的人格阶段记得先前人格阶段的经历,那么两个人格阶段就是同一个人人生的两个部分。但这一断言只在‘记得’真实的记忆,而非表面上的记忆时,才看上去有道理。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没法给真实的记忆与表面上的记忆的区别给出说明,那版本1就没什么用。洛克的批评者所攻击的,就是要求拥有这样的说明。

于是,一些洛克主义者就回应道,真实和表面上的记忆,可以通过其起源而得到区分。Stich‘记得’自己把巧克力布丁扔得到处都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记忆,因为它并不来源于丢布丁的经历。这个记忆是在那之后很久才形成的,比其内容发生的时间要晚得多。

于是,我们来用S-记忆来标注那些看上去是记忆的东西,无论其真实与否。真实的记忆是S-记忆,表面上的记忆也是S-记忆。加上这个新词,我们可以得到记忆说的新版本:

记忆说—版本2 一个先前的人格阶段与一个之后的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人生的两个部分,当且仅当之后的人格阶段拥有先前人格阶段拥有经历的S-记忆,并且,这个S-记忆是由对应经历所造成的。

根据这一解释,王子的身体在交换记忆之前的人格阶段和鞋匠的身体在交换记忆之后的人格阶段,就都属于同一个人一生的两个部分,因为在交换后,持有鞋匠身体的那个人拥有的S-记忆,就是由在交换前,持有王子身体的那个人的经历所造成的。

记忆说的版本2比起版本1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不够完美。这一点,只要想想记忆经常消失这一事实就够了。比如说,我们之前讨论过考试的例子。而在你几个月后参加毕业晚会时,你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考试时自己的狼狈样子。同时,由于一些最好别谈的理由,毕业晚会令你印象深刻,以至于到了十几年后,你们开同学会时,你都还清晰记得晚会上的场景。然而,在那次同学会之前,你早已忘记了关于考试的事情。这些内容看上去很有可能发生。而它能揭示出版本2拥有的毛病。我们把参加考试的那个时点称为E,参加晚会的时点称为P,参加同学会的时点称为R。根据版本2,在E考试的那个人与在P参加晚会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在数量上同一),同时,在P参加晚会的那个人与在R参加同学会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但由于在同学会之前,你已经完全忘记了关于那场考试的任何事情,那么在E参加考试的那个人,与在R参加同学会的那个人,就不在数量上同一。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之前说过,数量上同一是一种相等关系,而相等关系是可传递的。如果A与B是同一的,B与C是同一的,那么A一定得与C是同一的。

为处理这个反例,我们可以把你的这段人生分为两个片段,一个部分是你记得考试的片段[从E到R之前的某个点],另一个部分是你记得参加过晚会的部分[从P到R之后的某个点],而这两个片段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参加考试的人与参加晚会的人在数量上同一,因为参加晚会的人拥有由参加考试所造成的S记忆;而参加同学会的人与参加晚会的人在数量上同一,因为参加同学会的人拥有由参加晚会所造成的S记忆。而且,因为参加考试的人与参加晚会的人在数量上同一,并且参加同学会的人与参加晚会的人在数量上同一,所以参加考试的人与参加同学会的人在数量上同一。

再看一个例子。假设Sam在1960年时十岁,并且从1960年起,他的记忆只能往前回溯十年。于是,一个洛克主义者会说,1970年的Sam跟1960年在数量上同一,因为1970年的Sam有着1960年的Sam所拥有的S-记忆,并且这些S-记忆都是由其经历所造成的。同理,1980年的Sam也与1970年的Sam在数量上同一,1990年的Sam和1980年的Sam也在数量上同一。将这些东西合在一起,洛克主义者会推断说,1990年的Sam跟1960年的Sam是同一个人,尽管在1990年时,Sam对1960年代的记忆早就不知道去哪儿了。

打个比方,1990年的Sam通过相互交叠的锁链连接到了1960年的Sam上。我们把这个想法细化一下:

记忆说—版本3 (i)一个先前的人格阶段与一个之后的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人格片段,当且仅当之后的人格阶段拥有先前人格阶段拥有经历的S-记忆,并且,这个S-记忆是由对应经历所造成的。 (ii)如果在两个人格片段中,有相同的人格阶段,那么这两个人格片段相互重叠。 (iii)一个先前的人格阶段与一个之后的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人生的两个部分,当且仅当,或者(a)这两个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格片段的两个部分,或者(b)先前的人格阶段是人格片段1的一部分,并且片段1与片段2重叠,片段2与片段3重叠...片段(n-1)与片段n重叠,之后的人格阶段是片段n的一部分。

尽管记忆说的版本3能够避免巴特勒主教,托马斯·里德,以及很多其他对洛克记忆说的批评,当代哲学家还是找到了别的毛病。这次的反驳受到了科幻作品的启发。在长篇电视剧集《星际迷航》,以及许多其他受它影响的电影里,一种被称作‘远程传送装置’的设备总会派上大用场。在这里,我们把传送装置视为某种能够准确扫描某个人身体里所有原子的设备。在扫描过程中,身体会被摧毁。但扫描时记录的信息已经被传到第二台设备中,这台设备能够按照信息,逐个原子地重建被摧毁的身体。由于从第一台设备到第二台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通过电磁波进行,这就令人们能够以光速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一些哲学家和一些科幻爱好者认为,走出第二台设备的人,已经不是走入第一台设备的那个人了。但版本3似乎不支持这种说法。走出二号机的那个人所拥有的S-记忆,就是由走入一号机的那个人的经历所造成的。因此,版本3认为,到达新目的地的那个人,就是那个接受扫描并被摧毁的人。你同意吗?你会愿意用远程传送装置来旅行吗?或者,你是否认为用这种方式去旅行,实际上是杀了人之后,再用一个非常相似的人来取代他们呢?

先不管上面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传送装置是如何给记忆说挑毛病的。我们会看到,当传送装置故障时,记忆说对人们能够在传送过后仍然存活的断言,就会遭到质疑。假设你走进一个传送装置,然后一如往常,它给你做了全身扫描,并且把你送到几千英里之外。但这回,一号机没有把步入设备的身体毁掉。其实它这回根本没伤害这个身体的一根汗毛。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现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身体,分别拥有完全相同的记忆。如果按照记忆说版本3的标准,走出二号机的人确实是你,那看起来这个结果就是你被复制了。现在有两个你。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两个人会逐渐变得与另一个人越来越不同,因为他们在不同的地点,进而会有完全不同的经历,以及完全不同的记忆。几天后,而且肯定在几年后,走出二号机的人和从一号机那儿存活下来的人,显然会变成不同的两个人。然而,根据版本3,他们都在数量上与走入一号机的人是同一的。而又因为在数量上的同一性是一种相等关系,这就蕴含了他们俩也是在数量上同一的。显然,有些东西搞错了。

支持洛克思路的哲学家会给版本3增加一个限定条件。这个条件限定了在任意时间点只有一个人会跟先前时间中的人具有数量上同一的关系。如果根据版本3给出的条件,有两个及以上的人与时间上在先的人在数量上同一,那么,这两个人就都不能算与后者在数量上同一。这项条件有时被称为‘无分叉限定’,它能够避免前一段中提出的问题。加上这个限定后,我们就不用说离开二号机的人和在一号机里存活的人,都与走入一号机的人在数量上同一。但这种修复毛病的方法却会带来许多人认为的非常反直觉的后果。如果我们加上无分叉限定,那么如果你碰巧进入了一个故障的传送装置,之后又走出装置,那你已经不再存在了。而且,这并不是因为你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仅仅是因为你的身体被二号机复制了一份。

一些认为记忆说更为合适的哲学家,试图用记忆说的新版本来回避这个反直觉的后果。我们希望你也能动动手去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出一种符合记忆说的说法,却又不会导致被复制就等于死亡的结果吗?

另一些哲学家面对无分叉限定带来的反直觉后果,选择了另一条迥然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接受这一后果,认为如果你被复制了,那么你就不会与复制之后的任何一个人在数量上同一。但是,他们试图用别的方法来缓解这一结果带来的不安。他们宣称,数量上的同一性实际上比我们所预设的要不重要的多。你也许认为,你对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与现在相同一而操心甚多。但随着我们已经对数量同一性的解释的东西更加明晰,这些哲学家发现,我们并不真的会对未来也许会没有人与你同一这个事实感到担忧。如果你是走入一号机的那个人,那么走出二号机的那个,有着几分钟前你的身体和记忆的人究竟是否与你在数量上同一,根本不会让你担忧。当然,也许还会有其他的方式,会让你碰巧没有在未来与你在数量上同一的人,而这也会让你非常担忧。但去说明那些方式究竟是什么,便又是一个跟提出人格同一性理论完全不同的任务了。如果你觉得这类担忧很有道理,那么你应该试着去说明,哪些方式造成的无人同一会让你感到担忧。

如果接受版本3加上无分叉限定对数量同一性的分析,那么我们还能拒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的人格同一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它对道德责任和惩罚上的重要性也没有我们所预设的那么大。之前我们提出,如果我们因某罪而惩罚的人,并不与那个真的犯下相应罪行的人在数量上同一,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没有伸张正义。但如果我们对数量同一性的最好解释包括了无分叉限定,那么也许这么做就完全不是对正义的误用了。我们来看看阿道夫·艾希曼的例子。此人是一位纳粹官员,将大量犹太人驱逐至集中营。在二战末期,艾希曼消失了。但到了1960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在阿根廷找到了被确信为是艾希曼的人,并且把他偷运出阿根廷,带到以色列接受审判。在这个例子中,与约翰·德米扬尤克不同的是,没有关于受审者身份的争议。他承认自己就是阿道夫·艾希曼,尽管他坚持认为,在毁灭犹太人这件事上,他不过是在执行命令罢了。最终,艾希曼被判处绞刑,大多数跟踪了这次审判的人都相信这一惩罚是完全恰当的。

但我们可以假设这种情况:在艾希曼受审的路上,他经过了一个被伪装成别的什么东西的,故障了的远程传送装置,于是有一个他的复制品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诞生了。如果我们对人格同一性的解释包括了无分叉限定,那么走出传送装置的两个人就都跟那个造成了犹太人悲剧的纳粹官员在数量上不同一。那坚持要让这个人为艾希曼的罪行负责,并且受到惩罚,是不公正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人在遥远星球上有一个复制品的事实,与此人本身是否应当为罪行负责或是接受惩罚,毫无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又发现了,人格同一性在实践中,似乎没有我们先前所预设的那样重要。

5.人格同一性与脑

我们在本章里已经见识过很多哲学思想实验了。现在我们最后来看一个。假如你与一位肥哥(或者卿卿,总之要跟你的性别一致)一起开车去玩,结果不幸卷入一场惨烈的车祸。你俩都被救护车送到了当地最好的大学附属医院,那儿的外科中心主任在你床边跟你说明情况。肥哥的头部受到重创,大脑遭到了不可修复的损伤,但他的身体却基本完好,只有一些割伤和瘀伤。但你的身体就没那么幸运了。你的心、肝、肺等基本维生器官全都严重受损,只消一个小时,这些器官都会衰竭,而你的身体会就此死去。不过你的大脑没什么损伤。在说明完这些情况之后,主任向你介绍他身边的一位广受赞誉的神经外科主刀医生,还给你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提议。主刀医生正在研发一种新型手术,至今只在狗身上做过实验,它把一条狗的脑移植到另一条狗身上,再把这个脑与接收者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结果非常好。在很短的恢复期之后,拥有新脑的狗就已经表现得很正常了。主刀医生家里就养了这么条被移植脑的狗。而且,就在几天前,他得到将这个手术应用于人类的许可,他邀请你做这类手术的第一个人类实验品。肥哥的家人已经签了同意书,允许用肥哥的身体来进行手术。现在就看你了。你会赞成把自己的脑移植到肥哥的颅骨里吗?或者,你会决定放弃当实验品,就静静等待身体和脑在下一个小时死掉吗?

听我们上课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做手术,所以我们预设你也会这么做。我们还会预设手术很顺利。几小时后,拥有肥哥身体和你的脑的人已经可以听见声音,跟人对线了。几天后,这个人在看护下已经能下地走路,真人快打了。一周后他甚至可以出院了。由于这个人有你的脑,他当然有着你的记忆和你的性情;但他的指纹、血型、头发、还有腿上因为小时候不懂事留下的伤痕都是肥哥的。在这个人能离开医院之前,我们还得确定一个问题:这人是谁?出院登记的这个人,是你还是肥哥(或者卿卿)?

近几年来,不少研究人格同一性的哲学家都为一种称为‘动物主义’的观点辩护。这种观点认为,在上述场景中,做出院登记的人是肥哥而不是你。根据他们的观点,在车祸前,你和肥哥都是人类这种动物,车祸后,其中一只动物,也就是你,已经死了。而另一只动物,也就是肥哥,移植到了一个新器官,也就是一个新的脑。这种状况就跟一个人得到了心脏或者肾脏移植一样,尽管脑移植的副作用跟这些移植相比不那么平常。这个肥哥现在有着你的记忆和性格,而且错误地认为他就是你。我们不会在这里深入讨论这个观点。但支持动物主义的哲学家们都会同意,上面这个思想实验确实给他们的观点造成了大问题,因为大多数人会有强烈的直觉来肯定离开医院的人是你而不是肥哥。当然,支持洛克观点的学者也持这种观点。离开医院的人拥有你在手术之前的记忆,而且这些记忆的内容是由对应的经验所造成的,这就符合记忆说的最终版本。洛克的记忆说就认为,拥有你在手术前所拥有的脑,也就是拥有了你的完整记忆,而这就是走出医院的人是你的充分条件。

不过,一些哲学家还希望走得更远。他们提出,拥有同一个脑,保持完整的记忆,不仅是人格同一性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因此,如果你想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存在,那是你的那个人就得拥有你现在的脑(不过也可以有一些自然发生的小变化)以及你完整的记忆(同样,自然发生的渐变也是允许的)。尽管这种‘脑的延续性’也许看上去只是洛克记忆说的小变化,但它却有着很重要的后果。因为,如果脑的延续性对人格同一性是必要的,那么死后的生命就注定不可能实现了。你的脑早晚会死亡分解,所以如果脑的延续性是人格同一性的必要条件,那么即便是上帝也不能在你的脑消失之后,再给你带来死后的生命。另一个后果则是关于远程传送装置的。如果远程传送装置运转良好,那么它就是一项致死的机器。当你的整个身体被一号机全部摧毁时,无论你的身体有没有被二号机精确复制,那个身体里的脑就已经不是你的脑了。因此,走出二号机的那个人并不是你。

就如我们先前指出的那样,一些哲学家论证道,人格同一性其实在实践问题上并不如很多人所预设的那般重要。这类哲学家中,就有一些人赞同脑的延续性条件,同时认为远程传送装置的例子能够说明他们的观点。他们会说,如果你用了远程传送装置,那么走出二号机的人就不是你。但从实践观点来看,你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因为那个人会拥有你的记忆和性情,乃至你的目标和价值观。你是否同意这点呢?你是否认为,走出二号机的人真的不是你,而这在实践上一点也无所谓呢?或者,你是否会认为,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由于传送装置会终结你的存在,这一点其实是实践上最为重要的事呢?

词汇表

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A是B的必要条件,当且仅当任何是B的东西必须同时是A。比如,要当你的叔叔,其必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是个男人。

表面上的记忆(apparent memories):见真实与表面上的记忆。

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A是B的充分条件,当且仅当任何是A的东西必须同时是B。比如说,当你的叔叔是当一个男人的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A是B的充要条件,当且仅当A既是B的充分条件,也是B的必要条件。成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充要条件就是成为一个偶数。

笛卡尔式心智(Cartesian mind):笛卡尔认为,心智是一种能够有意识,有意向性,有理性的非物质的东西。第十章有更详细的相关讨论。

动物主义(animalism):动物主义是一种人格同一性理论。它认为,人类就是生物学的有机体,而人类的数量同一性上的标准,与生物学有机体在数量同一性上的标准相同。动物主义者会把接受肾移植之前的一个人,看作与接受肾移植之后的人在数量上同一。他们还认为,脑移植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接受移植之后的人与等待移植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

对称关系(symmetric relation):一个关系是对称的,当且仅当对任何处于这个关系中的对象a与b,b与a也处在这个关系之中。结婚关系便是一个对称关系:如果a与b结婚,那么b就与a结婚。

非物理的(nonphysical):在本章,‘非物理的’一次用于修饰那些不能被物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探测到或进行研究的事物。

非物质的(nonmaterial):在本章,‘非物质的’一词用于修饰那些不由物质所构成的事物。

可传递关系(transitive relation):一个关系是可传递的,当且仅当对于任何对象A、B和C,如果A与B在这种关系中,B与C也在这种关系中,那么A与C也在这种关系中。‘比某人高’便是一个可传递关系:如果A比B高,B比C高,那么A就比C高。

灵魂(soul):灵魂说的支持者认为,灵魂是人的非物理、非物质的部分,位于意识位置上,而且从事思考活动。他们还相信,两个不同时间点的人在数量上同一,当且仅当二者拥有相同的灵魂。

人格阶段(person stage):人格阶段就是一个人在时间上的一小段人生。在本章中,我们可以任意地把一个人格阶段预设为一段十秒长的时间。因此,你每小时会度过360个人格阶段。有关人格阶段的理论试图弄清,在什么条件下,两个人格阶段是同一个人人生的两个部分。

S-记忆(s-memory):在本章中,我们用‘S-记忆’这个词来标识我们所经历到的真实记忆或是表面上的记忆。

数量上同一与质性上同一(numerical identity and qualitative identity):对象A与B在质性上同一,当且仅当它们与对方非常相似。两台相同型号的手机通常在质性上同一。当一个柜员跟你说‘展台上的手机都一样’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它们在质性上同一。而当你买了手机,用了几年之后,它便不再跟刚买的手机在质性上同一了。毕竟你装了应用,把屏幕刮花了不少,还对它做了其他什么改动。

对象A与B在数量上同一,当且仅当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即便其拥有的属性非常不同。如果你把你的手机屏幕摔碎了,那它就跟你刚买的时候不在质性上同一,但它依然在数量上与之同一。而哲学家们谈论人格同一性问题时,他们想要说明的,也是一个人在这个时间和在那个时间在数量上同一的条件。

无分叉限定(no-branching constraint):无分叉限定是一些人格同一性记忆说的组成部分。无分叉限定的支持者认为,在任何时间点,都只能有一个人与先前的某个人在数量上同一。他们说,如果你让一个机器把你复制成完全相同的两份,那么你就会停止存在。

相等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相等关系是一个自反,对称,可传递(词汇表后面会有这些词的含义)的关系。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格同一性就是一种相等关系。

意识所处的位置(seat of consciousness):意识位置是一个人拥有有意识体验的位置。笛卡尔和灵魂说支持者认为,在这个位置上的就是一个非物质、非物理的东西——灵魂或是笛卡尔式心智。许多当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是我们的脑。

真实与表面上的记忆(real and apparent memories):真实的记忆表征拥有这个记忆的人实际经历过的体验。表面上的记忆所表征的体验则是拥有这个记忆的人所没有经历过的,尽管看上去他好像经历过这些一样。人们无法通过内省而区别真实的记忆与表面上的记忆。

质性上同一(qualitative identity):见数量上同一与质性上同一

自反关系(reflexive relation):某种关系是自反的,当且仅当处在这个关系中的东西,跟其自身拥有这个关系。‘拥有相同的生日’就是一个自反关系,因为任何人都跟自己有着相同的生日。

理解题

1.什么是质性上同一?给出自己的例子。

2.什么是数量上同一?给出自己的例子。

3.为什么人格同一性有实践上的重要性?给出自己的例子。

4.说明人格同一性的灵魂说。

5.什么是人格阶段?

6.说明记忆说的版本1.说明为什么记忆消失的事实会给这个版本造成麻烦。说明为什么表面上的记忆会给这个版本造成麻烦。

7.说明记忆说的版本2.说明它如何能避免表面上的记忆所造成的问题。

8.说明记忆说的版本3.说明它如何能避免记忆消失的事实所造成的问题。

9.简述洛克关于王子和鞋匠的思想实验。灵魂说的支持者会如何看待这个例子?记忆说的支持者呢?

10.为什么出故障的远程传送装置的例子会对记忆说提出挑战?

11.说明无分叉限定。无分叉限定如何解决出故障的远程传送装置问题?你认为这个解决方案足够好吗?为什么?

12.一些哲学家论证说,如果记忆说加上无分叉限定是对人格同一性的正确解释,那么人格同一性的实践意义就不大了。用你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

13.动物主义的人格同一性解释,在脑移植这件事上,会有怎样的观点?你认为这种观点靠谱吗?

14.一些哲学家提出,脑的延续性是人格同一性的充要条件。这种观点对死后生命的可能性有何影响?

讨论题

1.世界上的几大宗教都认为,人可以在身体死后继续存在。你希望在身体死后继续存在吗?如果不希望,说明为什么。如果你确实想要继续存在,那么有什么东西是继续存在所需要的?假使在你死后一千年,上帝以原子级的精度造出了你二十一岁时(如果你想要别的年龄也行)身体的完美复制品(当然也包括你的脑)。有了这个,你就一定能在死后获得生命吗?为什么?假设上帝用了组成你二十一岁身体的完全相同的原子——在数量上同一的原子——造出你二十一岁时的身体,那足够使你获得死后的生命吗?为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你身体里几乎所有的原子都会随着身体衰老而替换成别的原子。假设你死后一千年,上帝把构成你十六岁身体的所有原子都找回来,拼成你十六岁身体的复制品;再把构成你六十六岁身体的所有原子都找回来,拼成你六十六岁身体的复制品。两个身体中的哪一个是你?是不是两个都是你?

2.假设有个叫麦克的,抢了个银行,杀了银行的守卫。在逃离犯罪现场时,麦克开的车失灵了,一头撞到一堵砖石墙上。鉴于他没有系安全带,在事故中,他的头受到重创,这导致他从事发前三年内的所有记忆全都永久地消失了。抢劫后的一年,麦克被带上法庭。他的律师辩护称,由于他完全没有对抢劫的记忆,也没有对任何导致他抢劫的事件的记忆,他就不能为这次犯罪负责。站在法庭上受审的人与抢劫杀人的人在数量上是同一的吗?灵魂说的支持者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记忆说的支持者呢?你怎么认为?你认为让现在的麦克因为抢劫和谋杀而被惩罚是合理的吗?

3.又一位银行抢劫杀人犯,叫崔佛。他没出车祸,只是还没跑远就被逮捕了。当他在监狱候审时,崔佛经历了信仰上的大转变,他的偏好和价值观大大改变了。不过,他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抢劫杀人的事实,只是觉得对此感到羞愧和痛悔。抢劫后的一年,崔佛被带上法庭。他的律师辩护称,由于他的偏好和价值观已经大大改变了,这个受审的人就不是那个抢劫杀人的人了。灵魂说的支持者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记忆说的支持者呢?你怎么认为?你认为让现在的崔佛因为抢劫和谋杀而被惩罚是合理的吗?

4.假设你已经开始了殖民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征程。你得从地球跑到你在海王星上的殖民地。如果通过宇宙飞船,那得花好几年。不过,你可以使用远程传送装置。如果用这台设备,你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抵达殖民地。它会把你的身体完全破坏,之后在海王星上再造一个原子级的完美复制品。假设它总是运转良好。你会使用它吗?说明你的决定。现在,找一个与你做出相反决定的同学。试着说服他听从你的决定。

5.本章从头到尾都预设了,数量同一性是一种相等关系。但有些哲学家希望拒绝这一预设。下面这个思想实验也许会让你有同样的感受。假设你进到远程传送装置里,它把你的身体完全扫描并摧毁了,再把信息传送到两台位于不同行星的装置里。于是,拥有你的全部记忆与性格的你的原子级的完美复制品,会出现在两个星球上。你会倾向于认为你被分成了两份,并且二者都是与你在数量上同一,却相互不同一的人吗?如果不是,为什么?

我们再来考虑一个略微不同的情况。你走入远程传送装置里,它给你做了全身扫描,把信息发到另一个星球上的设备里,造出了你的原子级完美复制品。但这回,你进入的机器没有把你的身体完全摧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被分成两份了?这两个人都是你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假设其中一个会在下周遭遇极度痛苦,你是否会对此感到无所谓?为什么?

下一步看什么?

· John Perry的一本小书(真的短),A Dialogue on Personal Identity and Immortality讨论了关于人格同一性的主要理论。

· 约翰·洛克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论述,在他的《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二十七章“同一性与差异性”中。

· 托马斯·里德对洛克理论的批评,在他的《论人的理智能力》第三篇,第六章“洛克对我们人格同一性的解释”中。

· Michael Ayers - Locke: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是当代哲学家对洛克各种论证的回应。[这个系列的书,Arguments of Philosophers, 我之前摸过点休谟的,就很清楚很导论很各章独立,有兴趣看英文的可以自己搞来看。对了这个系列还有Marx]

· 三个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论文集: John Perry 编 - Personal Identity Amelie Rorty 编 - The Identities of Persons 以及比较新近的 R. Martin and J. Barresi 编 - Personal Identity

· 德里科·帕菲特所著《理与人》对当代的人格同一性讨论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 伯纳德·威廉斯也对当代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辩论有着极大贡献。他在这方面的许多论文收集在他的Problems of the Self 一书中。

· Eric Olsen 是动物主义的领军人物,在他的书The Human Animal: Personal Identity Without Psychology 中能找到对动物主义的进一步说明和辩护。

· 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银翼杀手》关注了洛克的记忆说。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就去看看导演剪辑版,并且注意影片中引用笛卡尔的地方。看完电影后,可以再看看Helen Beebee在IAI news里的文章,“Who Is Rachael? Blade Runner and Personal Identity”。这部电影是根据菲利普·K·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所改编的。

Previous第十章 你的心灵与身体有何关系?Next第十二章 有关于对错的客观真理吗?

Last updated 4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