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什么是论证?我们如何评价一个论证?
1.导言
你总会有一些熟人,他们的世界观和你全然不同,他们对如何过好生活的观点也与你迥然相异。或许你们在有没有上帝,吃肉好不好,道德是不是客观的等等问题上意见不一。哲学就是在类似问题上进行的对话;也就是,发生在坚信之物决然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对话。在哲学中,唤起个人情感的方式总是作用不大,因为人们对同一个哲学问题的情感相差甚远。诉诸权威和传统也好不到哪儿去:某个人尊重的权威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不过是不值一提的砖家罢了。
那,我们该怎么对话?答案是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证。
有时候,‘argument’这个词的意思是争吵或辩论。我们在此用的不是这个意思。论证,在此指的是,试图用理性方式来为特定结论提出辩护。以下是个例子:
政府的品质与投票率成正相关:投票率越高,政府越好。因此,低投票率造成了坏政府。所以,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而且,民主只能在足够人投票的情况下存续;因此,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没有投,你是在危害民主。据此,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
这个论证的结论,是‘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如果它没说服你,你应该能够具体说出这个论证在何处出了问题。并且,你应该用你自己的论证来支持你的论断,之后再由没被你说服的人来找你论证的茬……如此,哲学的对话就能继续下去。
在本章中,我们会讨论论证的结构,以及如何评价一个论证。一些简单的例子会很有用;确实,其中一些例子看上去挺蠢的。不过,请不要被这些例子蠢到:本章中描述的技巧一点也不蠢。我们在介绍的,是世界上的首要哲学家们使用的方法。
[后面会有很多格式跟正常排版不一样的地方,我就按照意思弄下来了。再就是,如上一章篇尾那样的习题,下面会在每一小节出现,最后还有个答案...我其实不大想翻,想早点进正题来着。可能先跳过,然后有人感兴趣再弄罢]
2.前提与结论
以下是本书中最简单的论证:
没有大象是爬行动物。小飞象是大象。因此,小飞象不是爬行动物。
这个论证的结论,是“小飞象不是爬行动物”。而另外两个陈述就是论证的前提。它们是在作者做论证时,为了得到结论所预设的东西。前提是论证的出发点。有时候,把论证写成用水平线把结论和结论分开的形式,会很有用:
没有大象是爬行动物。 小飞象不是大象。 —————————————— 因此,小飞象不是爬行动物。
这种展示方式的好处在于,论证中的前提和结论都变得明显起来。再看下面的例子:
Fido 进不了猫猫洞:猫猫洞太小了,而Fido是狗逼酱。
在这里,作者预设了猫猫洞很小,以及Fido是狗逼酱;这就是他的前提。他从中推断出,Fido不可能通过猫猫洞;这便是他的结论。于是我们就有下面的形式:
猫猫洞很小。 Fido是狗逼酱。 —————————————— 因此,Fido进不了猫猫洞。
有时候,作者会在论证中加入很多大惊小怪的评论: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你们中有人吃了小饼干!既然你们都否认这件事儿——这可真让人生气——你们中肯定有人撒谎了。(为啥我每个礼拜都要遭这份罪?)
而这段话的论证是:
你们中有人吃了小饼干。 你们每个人都否认自己吃了小饼干。 —————————————— 因此,你们中有人说谎。
至于“看在上帝的份儿上”,“这可真让人生气”以及“为啥我每个礼拜都要遭这份罪?”都不是论证的一部分;可以放在一边。
有时候,作者会很明显地指出他的结论和前提。不过多数时候需要读者来费点劲找到它们。下面是一些特定的用来指示论证中的结论的词:
因此/所以/总之/故而/必定是/于是/由此推知……
比如在这个论证中:
如果税金不上涨,财政赤字就会变得很大。我们不应该让财政失去控制。因此,税金应该上涨。
其中的“因此”告诉我们“税金应该上涨”是结论,另两句话就是前提了。
另一种标示结论的方法,是用“肯定是[must]”这个词:
乔纳森肯定在家,因为他的车停在门口。
这个小论证中的结论是“乔纳森肯定在家”;而前提是“乔纳森的车停在门口”。
也有一些词被用来指示接下来的陈述是前提:
假设.../因为/既然/根据/由于以下原因/根据以下事实/鉴于……
比如在这个论证中:
Alan 肯定把面包烧糊了,因为厨房里有烟。
“因为”这个词就指示了“厨房里有烟”是前提。而“Alan 把面包烧糊了”是结论。
有时作者也不会用指示词:
John 偷了电脑。只有John 和Ashni 可能偷电脑,而Ashni 不会偷电脑。
这里就没有指示词,我们就只能依常识来指出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
要么是John,要么是Ashni 偷了电脑。 Ashni 不会偷电脑。 —————————————— 因此,John偷了电脑。
看看下面的论证,指出它们的前提和结论。
[练习略]
3.评价论证
在我们评价论证时,我们得去思考两个问题。首先,这个论证的前提都是真的吗?其次,假设前提为真,它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结论?比如这个例子:
喝健怡可乐的人比不喝健怡可乐的人更有可能是肥肥。 —————————————— 因此,健怡可乐使人变成肥肥。
至少在美国,有一些证据能支持前提为真。然而,我们还是不认为这是个好论证。我们经常说,“从相关性不能得出因果性”:即便喝健怡可乐跟变肥之间有相关性,也不能得出是喝健怡可乐造成了肥肥。毕竟还能反过来考虑:也许这个相关性存在,是因为肥肥更爱喝健怡可乐。
不过,我们说这是个不好的论证,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它的结论为真。许多公共健康专家也论证说喝健怡可乐让人变肥,而我们在此并没有去反驳他们的论证。我们只是在说,这个论证基本没法支持它的结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坏论证也能有真结论。这很重要。别把‘这是不是个好论证’的问题跟‘你同不同意作者的结论’这个问题搞混了。
看看下面的论证。看看它们是否能通过两个问题的检验:它们的前提都为真吗?它们的前提支持结论吗?
[练习略]
4.演绎有效性
我们再来评价一个论证:
肯尼亚的人口数少于七千万。 尼日利亚的人口数多于一千五百万。 —————————————— 因此,尼日利亚的人口数多于肯尼亚。
在读下去前先考虑一下。
就算你不知道这两个前提究竟是不是对的,你也能发现,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就一定为真。如果前提是真的,这个论证就能保证结论为真。这个论证用行话说,就是演绎有效的(简称“有效的”)。
再比如以下的例子:
Lou 猫狗双全。 —————————————— 因此,Lou 有条狗。
参加这场派对的人都结婚了。 John 参加了这场派对。 —————————————— 因此,John 结婚了。
Ashni 跟Jo 结婚了。 —————————————— 因此,Jo 跟Ashni 结婚了。
在每个例子中,论证都保证了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
而以下这个论证就不是有效的:
Desiree 每天午饭都吃寿司。 —————————————— 因此,Desiree喜欢寿司的味道。
这个论证就不是有效的,因为它前提的真不能保证其结论为真。就算Desiree 每天午饭都吃寿司,她也可能不喜欢寿司的味道——也许她只是完成主人的任务罢了。
一个有效的论证,如果它的前提都为真,那它就是个“可靠的”论证。
[练习略]
5.归纳法与溯因法
演绎有效的论证很重要,尤其是在数学中。但那些并不有效的论证,也会有很大说服力。
假设你是个动物学家,研究一种新发现的鸟类(比如叫“斯诺克鸟”)。你通过观察斯诺克鸟的样本,并从观察中进行概括的方式进行研究。你也许会有如下论证:
所有被我观察到的斯诺克鸟样本,头部都是绿色的。 —————————————— 因此,所有的斯诺克鸟的头部都是绿色的。
这个论证能说服人吗?这取决于样本。如果你希望论证变得有说服力,你就需要有大量的样本:只观察一两只斯诺克鸟肯定是不够的。你的样本还得分布在各种类别里:你应该既观察雄性斯诺克鸟,也观察雌性斯诺克鸟;你应该观察不同年龄的斯诺克鸟;你应该观察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内的斯诺克鸟等等。如果你的样本足够大,足够多样化,那这个论证就很有说服力。
即便如此,这项关于斯诺克鸟的论证也不是演绎有效的。就算你研究了大量而多样化的斯诺克鸟样本,而且它们的头部都是绿色的,依然有可能(虽然可能性不大)有些在样本之外的斯诺克鸟的头部不是绿色的。这就说明,并非所有能说服人的论证都是演绎有效的论证。
上面给的关于斯诺克鸟的论证,是一个使用了枚举归纳法(或者简称“归纳”)的例子。在归纳论证中,你先指出已被研究的情况里的模式;之后据此认为这一模式也能够推广到所有情况里。
我们还能给出这样的例子:
[我选择本土化一些,不然太没意思了]
肥哥每次从华莱士买来的东西都会令他们喷射。 —————————————— 因此,华莱士卖的东西基本上都会令人喷射。
至今为止,没有帝企鹅被发现在一年中下了一个以上的蛋。 —————————————— 因此,帝企鹅一年不会下一个以上的蛋。
我碰到过很多宫吧老哥,他们都喜欢牛头人。 阿苇是宫吧老哥。 —————————————— 因此,阿苇喜欢牛头人。
我至今养的所有喵喵酱都不乖。 —————————————— 因此,我再去养一只喵喵酱,也不会乖。
我们会在第七章深入讨论枚举归纳法。在那一章中,我们会集中讨论用归纳法根据过去的观察而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情形。比如说,在纽约,至今为止,每年七月的平均气温都比二月要高。因此,通过归纳法,我们能预测,纽约下一年七月的气温,还是比二月要高。
现在我们来谈谈溯因推理。给出溯因论证,就是先从一些观察结果出发,然后提出对观察结果的解释。如果他认为他给出的解释很好,而且比其他可能的解释都要好,他就能谨慎地从中推断出,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我们来看看例子。假设你某天早上醒来,突然发现厨房里有个用过的碗,一罐打开的牛奶,一盒打开的麦片。你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你的室友睡过头,草草吃了早饭,迅速出门,没时间整理厨房了。
如果你觉得这种解释比其它解释都要好,那你就会得出结论说,你的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在厨房有用过的碗,打开的牛奶跟麦片。 —————————————— 因此,我的室友睡过头了。
这类论证,顾名思义,也通常被称为最佳解释推理。
许多哲学家相信,科学理论一般来说都被溯因推理所支持。牛顿的引力理论就是个不错的例子。牛顿从一系列观察结果——炮弹,行星,月球,潮汐的运动等等——出发,他发现能用引力理论来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而由于这个理论比当时的其他解释都要好,这个理论就被接受了。
[练习略]
6.多步骤论证
我们来看这两个论证:
所有的蛤都是两栖类; Fernando 是蛤; —————————————— 因此,Fernando 是两栖类。
Fernando 是两栖类; 所有两栖类都是脊椎动物; —————————————— 因此,Fernando是脊椎动物。
注意,靠上的论证的结论,与靠下的论证的一项前提是一样的。你也许会想把这两个论证合成一个长一点的多步骤论证。
像这样的多步骤论证很难清楚地表现出来。不过我们可以分别标出论证中的各个陈述,然后用附注来表示它们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就像这样:
① 所有蛤都是两栖类 (前提) ② Fernando 是蛤 (前提) ③ Fernando是两栖类 (①,②) ④ 所有两栖类都是脊椎动物 (前提) ⑤ Fernando是两栖类 (③,④)
再看一个多步骤论证:
如果是出租司机杀了鼓手,那么出租车座椅上肯定有血迹。但是出租车里并没有血迹。要么是出租车司机,要么是乐团经理杀了鼓手。由于出租车司机没有杀他,所以一定是乐团经理干的。
很明显,这个论证的最后结论是乐团经理杀了鼓手。作者得到这个结论的方式是说,“要么是出租车司机,要么是乐团经理杀了鼓手”,而“出租车司机没有杀他”:
要么是出租车司机,要么是乐团经理杀了鼓手; 出租车司机没有杀鼓手; —————————————— 因此,是乐团经理杀了鼓手。
接着,作者用另一个论证来支持第二个前提:
如果是出租司机杀了鼓手,那么出租车座椅上肯定有血迹; 出租车里并没有血迹; —————————————— 因此,出租车司机没有杀鼓手。
把这两部分合二为一,我们得到了新的论证:
① 如果是出租司机杀了鼓手,那么出租车座椅上肯定有血迹 (前提) ② 出租车里并没有血迹 (前提) ③ 出租车司机没有杀鼓手 (①,②) ④ 要么是出租车司机,要么是乐团经理杀了鼓手 (前提) ⑤ 乐团经理杀了鼓手 (③,④)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一项更为复杂,也更有哲学味儿的论证。你也许会发现以下这段话就来自本章开头的那个论证。(注意,此处的“投票率”指的是在一场选举中,真的去投票的人占有资格投票的人的比例)
政府的品质与投票率成正相关:投票率越高,政府越好。因此,低投票率造成了坏政府。所以,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而且,民主只能在足够人投票的情况下存续;因此,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没有投,你是在危害民主。据此,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
作者的结论是,“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他为这个结论提供了两个理由:首先,他论证说,“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其次,他论证说,“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没有投,你是在危害民主。”所以这个论证的一部分可以写成这样: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没有投,你是在危害民主; —————————————— 因此,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
作者用了“低投票率造成坏政府”的理由来支持“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而前者又是从“政府的品质与投票率成正相关”这个观察结果中得到的。
作者用“民主只能在足够人投票的情况下存续”来支持他对那些不投票的人“危害民主”的论断。
把这些内容全都放到一起,我们能得到如下论证:
① 政府的品质与投票率成正相关 (前提) ② 低投票率造成坏政府 (①) ③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 (③) ④ 民主只能在足够人投票的情况下存续 (前提) ⑤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没有投,你就是在危害民主 (④) ⑥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 (③,⑤)
[练习略]
7.评价多步骤论证
当你在评价一个论证时,最好先把论证写成用数字标号的形式。这样,如果你要批评这个论证,那么你就能让你的批评变得精准:你可以盯住那个论证中你觉得有错的地方进行批评。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上一节中关于投票义务的论证。
① 政府的品质与投票率成正相关 (前提) ② 低投票率造成坏政府 (①) ③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但你没有投,你就在令政府变坏 (③) ④ 民主只能在足够人投票的情况下存续 (前提) ⑤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没有投,你就是在危害民主 (④) ⑥ 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 (③,⑤)
为了评价这个论证,我们可以逐一来检查这六个陈述。
1.如果要评价①,我们得做一些经验研究。而我们不知道这个研究的结果最终如何。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前提①是否为真。
2.从①到②的推理有问题。我们暂时假设政府的品质确实与投票率成正相关。这也许是因为低投票率造成了坏政府——但这也不是明显的正确解释。也许事实得反过来考虑:是坏政府造成了对其不抱幻想的民众呆在家里不去投票。
3.从②到③的推理也有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看清楚。很明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道路上车辆越多多,发生拥堵的次数就越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每一个司机的加入都增加了拥堵的次数。
4.我们似乎倾向于认为④是对的:如果投票率一直低于某个门槛,那这个国家就没法继续以民主的方式运转。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多少人是这个门槛——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需要有多少人才能足以维持国家的民主运作。
5.⑤不能从④中推得。一位有资格的投票者有理由反对说:“在我的国家,在我不投票的情况下,投票人数也已经达到了门槛。因此,就算我不去投票,我也没有危害民主。”
6.从③和⑤得出⑥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我们还得加上点注意事项。假如说,在选举日,你没能去投票是因为你在做其他的很重要的事情:也许你在扑灭山火,或者给病人做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你也不被强制去投票。因此,也许这个论证的结论应该被微调一下:如果你有资格投票却不投,除非你在投票日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否则你就是在做一件道德上有错的事情,
再看一个例子:
我假设上帝存在。那么他就是全知的,而且他在你出生之前就存在了。由于全知,上帝在你出生前就知道你在生命中将会遇到的一切。他能预见你的所有行为和抉择。这就意味着你的全部人生都是被预先决定的,而且你所有的选择都不是真正自由的。因此,你没有自由意志。
在看下面的评价之前,我们希望你能够自己先评价一下这个论证。
我们会这么分析这个论证:
① 上帝存在 (前提) ② 上帝是全知的 (①) ③ 上帝在你出生前就存在 (①) ④ 在你出生之前,上帝就知道你在生命中将会遇到的一切 (②,③) ⑤ 你的整个人生被预先决定了 (④) ⑥ 你所有的选择都不是真正自由的 (⑤) ⑦ 你没有自由意志 (⑥)
现在我们可以来评价这个论证了。跟上次一样,我们会逐一检查每一个步骤。
1.在此,我们对陈述①不予置评。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讨论,会在第三、四两章进行。
2.在过去,通常,上帝都会被认为是全知的,只要他存在。不过,我们也能拒绝从①到②的推理。我们可以支持有神论的修正版本,从而认为上帝并不全知。
3.从①到③的推理很难被反驳。很难相信如果上帝存在,他是在你活着的时候从无到有的。
4.全知的定义,很明显,就是知道一切。接受这个定义的话,④确实能够从②和③中推理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拒绝这个定义来拒绝这项推理。也许全知只是知道有可能知道的一切事物。如果按照这个定义,从②和③中推出④就不是那么明显的事情了。
5.如果接受④但拒绝⑤,我们就会得到这样一种观点:尽管上帝提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这些行为也不是被与预先决定的。这种观点是不是前后一致有点难讲:我们得仔细想想“预先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什么,并且把它指出来。
6.我们会在第九章谈到,有些哲学家(相容论者)认为,决定论与我们拥有自由意志是相容的。也许我们可以接受类似的观点,说我们的行为尽管被预先决定了,但还是自由的。因此,从⑤到⑥的推理也不是不能被驳斥。
7.从⑥到⑦的推理似乎很靠谱。如果在这个论证中有错误,那应该不在这儿。
8.一些用以评价的论证
(t)对下周进行的天气预报多多少少还是比较准的,但更长期的天气预报就不靠谱了。所以,预报的范围离我们越远,它就越不靠谱。当气候科学家们对全球气温在之后几十年的情况进行预测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做非常长期的天气预报。因此他们的预测不应该被认真对待。
(u)我们都知道,完全的单偶生活[典型的是一夫一妻制]很难维持。即便对于那些单偶夫妻来说,出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过,很多人还是相信单偶是我们的目标。我觉得他们搞错了。我觉得拥有单偶生活是个错误。单偶制在动物世界中很稀有。而且,与人类有紧密关系的物种中,没有一个是单偶制的。这说明它是不自然的。而我们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无法过上理想中的单偶生活;问题首先在于,我们将单偶作为目标就是错的。
(v)固定数量的钱对于穷人比对富人更有价值。(比方说,对于一个富人而言,一千刀就是他在纽约玩一个周末;而对于穷人而言,一千刀就能令一个衣食无着的人吃饱喝足。)这就意味着,如果将一定数量的钱从富人手里拿到穷人手里,对富人幸福的减损少于对穷人幸福的增加。这意味着,通过税收和福利进行的再分配系统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政府的目标在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政府应该维持这种通过税收和福利进行的再分配系统。
(w)即便在是自由市场社会的拥趸中,也有人声称市场是‘道德中立’的。这种没道理的说法组成了对自由之敌的危险妥协…事实上,这一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市场并非道德中立。它既以德行为前提,也能生成德行…
道德行为预设了选择。德行则蕴含了提前拥有做坏事的机会…因此道德只在自由的状况中才有可能。没有个人自决,我就没法做好事,也不能做坏事。自由市场就是自由的社会结构的本质组成部分,而据此,它也是有德行的社会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市场因而既不是道德负面的…也不是道德中立的。相反,它拥有极为正面的道德后果,而且是这些道德后果的组成部分…市场是自由的几个先决条件之一,进而也是任何真正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没有市场,没有自由,没有道德。证毕。
[最后一个挺暴论的。不过好像是作者从什么期刊里摘出来的东西]
9.练习题答案
[略]
下一步看什么?
[略,因为我寻思这边大家没啥兴趣,而且也都不是中文书]
[不过真要感兴趣,我寻思《学会提问》就不错了。尽管不是哲学导向的,但是拿来衡量日常暴论已经足够...批判性思维嘛]
词汇表
溯因推理[abduction]:给出溯因论证,就是先从一些观察结果出发,然后提出对观察结果的解释。如果他认为他给出的解释很好,而且比其他可能的解释都要好,他就能谨慎地从中推断出,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论证[argument]:很多时候,这个词的意思是争吵或辩论。我们在此用的不是这个意思。论证,在此指的是,试图用理性方式来为特定主张提供辩护——而这个主张就是论证的‘结论’。通常,当你给出一个论证,你会把一些事情当作理所应当的(这些事情被称为你的‘前提’),而你试图告诉大家,如果有人接受前提,他就应该接受结论。
相容论者[compatibilist]:相容论者相信决定论与‘我们拥有自由意志’的主张相容。在第九章我们会讨论它。
结论[conclusion]:当有人给出论证,他会理性地为某个主张做辩护。这个主张就是结论。
演绎有效的[deductively valid]:当一个论证演绎有效时,前提的真保证了结论的真:当前提都为真时,结论必定为真。
决定论者[determinist]:根据决定论者的说法,给出任意时间的宇宙状态,物理规律都能确定其余历史的所有状态。所以说,如果你能为历史‘倒带’,从相同的起点开始重放,历史还是会分毫不差地重复一次。在第九章我们会讨论它。
枚举归纳法[enumerative induction],或者说归纳推理:在归纳推理中,你先指出已被研究的情况里的模式;之后据此认为这一模式也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况里。比如说,如果你吃了好几顿华莱士,然后你喷射了,你也许会推断说大多数或所有的华莱士产品都能让你喷射。
最佳解释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见溯因推理。
前提[premise]:当你给出一个论证,你通常会把某些事情当作理所应当的。这些就是你的前提。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